讀罷軍報7月23日“人物紀實”專版刊發的《英雄永久的宿營地》一文,深受感動。讓我們感動的不僅僅是烈士,還有他們的親人、戰友,還有那些永遠關心和熱愛人民軍隊的社會各界人士。
30多年過去,邊境的硝煙散盡,但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卻沒有被人們淡忘。像何田忠一樣,犧牲的軍人多為二十幾歲,花一樣的季節,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品嘗花前月下的愛情甜蜜,還沒有來得及享受兒女帶來的天倫之樂,便英年早逝,將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個充滿硝煙的畫面中。
像何田忠一樣的軍人,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不惜赴湯蹈火乃至獻出生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軍人從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注定不再屬于自己。他們身上所肩負的是一個國家安危的重任,他們身上所肩負的是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人民的囑托。舍小家、為大家,他們不能再常年守護在父母妻兒的身邊,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做。
“自古忠孝難兩全”。當一個軍人無法為自己的父母盡孝的時候,那么他就一定是在為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盡忠!為了自己的祖國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詮釋“軍人”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逝者已逝,最痛苦的還是烈士的親人們。30多年過去,田媽媽卻不知道兒子長眠在什么地方。兒子應該是經常見的,但那是在夢里,就像作者總是夢到自己犧牲的戰友一樣。要知道,對于一個母親來說,還有什么比失去兒子更為殘酷?!還有什么比白發人送黑發人更讓人悲痛?!
英雄的父母是偉大的。田媽媽和老伴雖是普通工人,卻對黨對祖國有著樸素的感情。他們深知國家需要的時候,不惜赴死,這是軍人的使命。他們也從不向國家要求什么,這就是那個年代普通軍人的父母,通情達理,深明大義,而把喪子的悲痛埋在心里。這種埋在心里的悲痛更讓人難受?吹竭@里,我們情不自禁地流淚。
母親思念愛子,軍人難忘戰友。對烈士懷念最深的除了烈士的親人,還有他們的戰友。像作者一樣,謝楠、蘭鋼、朱效憫等人,一直為了烈士的事情而奔波,還有聯系不上何田忠的家人而深感內疚的湯渝平。沒有經過戰場上生死離別的人不會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對烈士牽掛的還有許許多多關心和熱愛人民軍隊的人士。 文中一個細節特別讓讀者動情:捐款者用一個大信封送來7000元錢,但見他雙眼紅腫,顯然是剛剛哭過。他說,不知道這夠不夠他們3人的路費。不夠我再捐,咱老百姓啥時候都不能忘記那些在國家需要時奮不顧身的軍人。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而不去尊重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英雄已經沉睡,忠魂昭示后人。對于已經長眠在西南邊陲紅土地下的英靈們,我們最好的祭慰就是守護好他們用生命換來的和平,關愛好他們的遺屬。
能戰方能止戰。如今,世界并不太平,周邊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們渴望和平,但絕不懼怕戰爭。這樣的道理軍人比誰都能理解。如果哪一天戰爭真的來臨,我們仍會像30年前的他們一樣,大義而從容地出征!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