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8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空中攔截背后的邏輯
最近,中美軍機在海南島附近遭遇。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沒什么特別。美國幾十年來一直向中國沿海派間諜飛機進行電子監聽和偵察,華盛頓甚至公開聲稱這種飛行是合法、合理和必要的。這次事件與“亞洲再平衡”等新戰略和發展“新型大國關系”無關。
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講,近來的兩軍飛機遭遇不一樣。雖然類似事件經常發生,但這次事件的地區形勢背景要復雜得多:美國重返亞洲,中日對抗激烈,而中國也堅決宣布設立一個新防空識別區。有鑒于此,對于美國間諜飛機沒完沒了的偵察飛行,中國會在戰略上做出調整嗎?
對中國來說,此次事件有一個簡單而深刻的教訓:規則離不開實力。雖然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且還在快速增長,但沒有能力(迄今也沒意圖)在美國西海岸進行類似偵察巡邏。所以,美國的行為和態度似乎是要讓中國人懂得實力與規則的聯系:有實力才能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規則。
這就好比多年來,一名男子拿著棍棒到你家門口,試圖窺探屋里的情況。當你出來表達不滿時卻被告知,你不應該做出“危險的”靠近舉動,人家有權在你家門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確實,這個看似合理的邏輯(建立在美國實力的基礎上)存在已有時日。此類主張往往獲得國際社會(有時甚至中國)的接受,因為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可以通過確保地區內外的安全,在政治和經濟上提供巨大好處。
但地區和全球局勢及力量對比變化了。僅僅因為美國的規則在過去行得通,就強迫中國繼續接受,是不現實的。不管中國將來如何反應,決定將基于非常簡單的邏輯做出:中國將根據自身實力對所謂挑釁做出實質和決定性反應。中國近來的“咄咄逼人”只反映中國實力不斷增長的事實,而非戰略思維的改變。
中國當然無意造成全面對峙。相反,北京想澄清自己的底線并重申核心利益。在可預見的將來,隨著全球秩序的改變,中國和美國不得不在雙邊關系上達成一種微妙平衡:對抗,但無沖突。因此,中美越明確自己的立場,兩國在做關鍵決定時就會越謹慎。(作者金凱,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