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攻關,10年創新。他們用智慧和汗水填補了我軍作戰數據組織運用的空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他們,是國防信息學院信息資源管理教研室10余名教員組成的作戰數據組織運用教研團隊。
多年前的一次演習至今讓團隊帶頭人、教研室主任吳照林教授記憶猶新——
“整場演習不但沒有作戰數據的采集、分析,而且運用作戰數據來實施指揮的理念在各級指揮員頭腦中還沒有樹立起來!”
“信息化戰爭,得數據者得優勢!碑敃r,外軍在作戰數據組織運用上已風生水起。吳照林夜不能寐,陷入深思:“作為培養我軍通信指控人才的軍校教員,面對差距,就要勇于追趕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潮頭!”
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吳照林物色了戴劍偉、曾昭文等科研骨干,義無反顧地向作戰數據領域發起了沖擊。
寒來暑往。伴隨著我軍作戰數據從無到有的過程,該團隊也由弱到強,陸續承擔了一體化指揮平臺中相關構件的研發,制訂了一系列作戰數據的標準,形成了我國較早的一部數據工程理論專著,創立了軍事信息學中作戰數據組織運用的學科方向。
2013年6月7日,是團隊成員文峰銘記的日子。這天,他領銜研制的“通指數據整編支撐系統”,在南京軍區某部應用測試演練中取得良好效果。
從浩瀚的作戰數據中獲取對作戰指揮有用的信息,一直是各級指揮員面臨的一道難題,如今,這道難題在文峰手中迎刃而解。
一年前,文峰在該部調研時,部隊領導拉著他的手說:“實兵演練中作戰數據采集數量急劇增長,不僅參謀人員感到眼花繚亂,我們指揮員也快被海量的作戰數據淹沒了,你能想個辦法嗎?”
部隊急需,就是攻關突破的方向。文峰和團隊其他成員迅速撲下身子展開研究:數據為什么會淹沒指揮員?大家發現,數據采集有余,整編不足;推送有余,分析不足,是導致問題的關鍵。
方向決定成敗。找到了問題癥結,他們從數據源頭開始,把錯誤的、不準確的數據卡住,拒絕其進入指揮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對采集的數據分門別類,研發了一整套數據質量控制、甄別等系統,有效地解決了戰場上信息瞬息萬變、數據積聚膨脹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院校教學,科研是第一位的,離開了科研,教學就是無源之水,而科研的課題,就是部隊遇到的訓練難題,哪里是作戰數據的前沿,就向哪里奮勇沖擊!”團隊帶頭人吳照林說。
今年4月,西安?倕⑿畔⒒拷M織的優秀專業技術干部高職評審會上,團隊成員張海粟的8篇學術論文,引起評審專家的注意。
與許多教員的論文涉獵面很廣不同,這8篇論文涉及面很“窄”——全是緊緊圍繞作戰數據組織運用而撰寫的。
“精力有限,時間也有限,與其挖10口淺井,不如挖一口深井。作戰數據研究領域,就是部隊急需的那口深井,值得聚精會神地挖!”張海粟的這番話,是該團隊10年來始終堅守在作戰數據研究領域的真實寫照。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