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古田會議前夕毛澤東在才溪調查。 王毅 攝
強奪上杭 失利東江
“上杭”,語出《詩經 衛風》“誰謂河廣,一葦杭之”,素有“建筑之鄉”、“詩畫之鄉”、“山歌之鄉”的美譽。
上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縣。1955年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將軍有27人,占福建全省的三分之一。上杭才溪一個鎮就出了9個軍長18個師長,號稱“九軍十八師”。
縣城的古城墻下,上杭縣黨史辦主任黃爾賢的敘述,讓我們的目光隨汀江河水悠悠遠溯。
1929年9月19日夜,紅四軍四個縱隊與當地赤衛隊、運輸隊、擔架隊共一萬余人對上杭縣城形成進攻之勢。戰斗打響后,佯攻部隊和赤衛隊員,乘坐竹筏渡過汀江。他們用機關槍、九節龍土炮、土銃等向敵軍開火。二、三縱隊則在北門發起攻擊。經過一夜激戰,于拂曉時分攻占上杭城。
長汀縣濯田鎮下洋村98歲的老紅軍王業善回憶當年情景時描述:“打‘鐵上杭’的時候,上級命令我們打水西渡。我們從石圳潭到石灰山,幾千上萬人經過,跑步行軍走了幾十里路,大家又累又餓。好在一路上都有群眾煮好了米飯、地瓜干,排著隊給我們吃。那天是凌晨四點多吹的沖鋒號,上級命令準備沖鋒!我們連長背著駁殼槍,站在一座小山崗上,對大家說,馬上要沖鋒了,大家跳三下,看看草鞋系得緊不緊,背包綁得牢不牢。接著連長又說,大家怕不怕死,不怕死的舉手。我們全連一起回答,不怕!”
紅四軍攻占“鐵上杭”,閩西紅色區域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1929年10月13日,紅四軍前委接到福建省委轉達并同意中央指示的來信,鑒于當前兩廣軍閥戰爭爆發,廣東東江敵防守較弱的情況,要紅四軍前往廣東,“開往東江來與閩西互相呼應,取得很好的聯絡,使閩西東江連成一片。”但中央來信遲到一個多月,敵我態勢已經發生了改變。
1929年10月18日,朱德召開紅四軍前委與閩西特委聯席會議,討論出擊東江的行動計劃。19日,紅四軍在閩粵邊界的大埔石下壩擊潰敵軍兩個營。當日,從上海匯報工作回來的陳毅也抵達松源,與朱德會合。24日,紅四軍攻占蕉嶺(今廣東省蕉嶺縣)縣城。25日,紅四軍三個縱隊乘虛一舉攻占了梅縣。26日午后,敵粵軍第十一師師長蔣光鼐率三個團向梅縣反撲。由于孤軍深入,無群眾支援,且敵強我弱,匆匆攻入,匆匆退出,又匆匆反攻,最后終于失敗。11月初,紅四軍撤回閩西,部隊減員三分之一,這是紅四軍入閩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紅四軍主力出擊東江,本想利用兩廣軍閥混戰之機,發展和擴大根據地。但由于敵情有變又未能掌握,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弱化,戰斗指揮失當,有輕敵思想,以致造成重大損失。東江失利,全軍反思。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