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西進,19日下午抵達邦達兵站。邦達兵站海拔4390米,是川藏線上海拔最高的兵站,年平均氣溫零下15攝氏度,冰雪覆蓋期長達6個月,空氣含氧量僅為內地的57%,被稱為“生命禁區”——
進入邦達這片“生命禁區”,最先映入記者眼簾的卻是一片綠蔭:營區內外樹木挺立,花草茂盛。眼前的綠色與四周黃色的山脊形成強烈反差。兵站站長李才林告訴記者,是兵站幾代官兵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讓這“生命禁區”綠樹成蔭。
1961年兵站建站之初,營區周圍寸草不生,黃沙遍地,一位專家在邦達考察后,得出樹木無法自然存活的結論。長年在艱苦惡劣環境中戰斗、生活,種活一棵樹成為一茬茬兵站官兵的強烈愿望。1998年,時任兵站教導員蔣天斌返鄉探親帶回幾株樹苗試種,雖然官兵精心呵護卻仍然未能存活。
此后,官兵雖屢試屢敗,但卻一直沒有放棄努力。之后,在四川農業大學專家的幫助之下,兵站官兵又想出了不少點子:天氣冷,就給樹苗穿“防寒服”;日照強,就加大澆水頻率;風沙大,就修建擋風板……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成功讓一棵棵樹苗在“生命禁區”生根發芽。
如今,兵站官兵已成功在營區和駐地種活樹木3200多棵,兵站曾經“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景象,得到了徹底改變。官兵們摸索總結出的“深坑保溫”“枝干覆蓋保溫”等高原植樹方法,還被駐地政府推廣。綠色植被給這個孤立在雪域高原的兵站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而這種活力也在兵站官兵身上充分體現著。
“高原干燥,夜間氣溫低,菜地土壤中需按1∶100的比例加入保濕劑……”記者進入兵站學習室,碰到兵站文書楊曉鋼正在給官兵講解高原溫室種植技術。“這是兵站開設的業余講堂,教員都是兵站官兵,大學生排長教計算機,炊事班長教烹飪……”川藏兵站部部長龐闊向記者介紹,每年有車隊保障任務的時候,兵站官兵通常要連續忙碌10多天,每天只能睡4個多小時;而沒有保障任務的時候,官兵的工作生活則相對單調。于是,大家自發創辦了業余講堂,把業余時間用來提升自身素質和保障能力。近10年來,兵站先后有3人提干,10人考上士官學校,官兵個個一專多能,都是保障能手。
缺氧不缺精神,越苦越有追求。在亙古荒原上,邦達兵站官兵和他們種下的樹苗一起,挺拔向上,生生不息。(本報邦達10月19日電)
上圖:兵站官兵精心呵護樹苗。本報記者 張 放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