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9月1日電(姚宏春、劉小軍、翁一舟)編制不在海軍,戰場卻在海上。
萬里海岸線上,泥灘沙丘、懸崖陡岸,只要有需要,他們就要登陸。
作為一支享譽全軍的“陸軍海戰隊”——南京軍區某訓練基地船艇大隊必須始終過得硬、沖得上,才能在波濤洶涌中涉灘登陸。
2013年仲夏,考驗不期而至。
東海某海域,一場對抗演習激戰正酣。
岸灘一線,一艘艘船艇開足馬力,劈波斬浪穿越層層火力攔阻,按戰斗編波隊形撕開通道全速搶灘,并使用艇載、裝載火力支援鞏固一線陣地,幫助登陸部隊展開進攻。
正當第一波編隊船艇完成卸載開始退灘時,一個拍岸浪猛地襲來,一艘登陸艇控制不及,擱淺在岸灘,把通道堵得死死的。艇長鄭昱正駕艇隨第二波編隊接近通道。
分秒之差就能決定勝負的當口,鄭昱向指揮員報告:建議轉換航線,在原通道西側500米處的巖石岸灘登陸。這讓不少人的心懸了起來:抵巖登陸能解通道關閉之急,可船艇一旦在側風橫流、暗礁淺灘中觸礁擱淺,就會成為活靶子。
戰事緊急,編隊指揮員、船艇大隊參謀長陳躍峰當機立斷,同意了鄭昱的請示。隨后,紅方部隊成功抵巖登陸。
出色的表現背后,是大隊官兵經歷過無數大風大浪洗禮,才得以保持的良好戰技術水平。大隊政委林建業說,為此,大家甘冒生命危險。
那次,官兵們駕船離港開展遠航訓練,一場暴風雨驟然在他們的航線上形成。長年累月跟大海打交道,大家都知道在暴風雨中航行意味著什么,除了狂風巨浪,物理視距受限、雷達性能下降會把船艇變成“瞎子”“聾子”。
是繼續前進,還是調轉方向進港避風?6個小時的艱難航行后,被折騰得精疲力竭的船艇大隊官兵終于看到了透出云層的陽光,也積累了惡劣天氣條件下組織航行訓練的寶貴經驗。
“平時險中求難,戰時才能應對自如。”在船艇大隊,類似的遠航訓練早已成為常態,霧航、狹水道航行、島礁區航行、大風浪航行等課目如同家常便飯,大隊長王平介紹說,這是他們敢于執行急難險重任務的信心所在。
2013年9月,一場跨區戰役演習拉開序幕。然而,參演部隊開展裝載和海上航渡階段的節骨眼上,超強臺風“天兔”以20海里的時速向演習海域直撲過來。導演部命令,演習計劃不變。
航渡當日凌晨4時,船艇大隊官兵起錨出航,卻被“天兔”臺風派出的“先遣隊”給了當頭一棒:風力9級,浪高3米,電臺中不停傳來船艇“戰損”的消息。原本只需2小時完成的航程,足足耗了他們7個小時。
更大的險情還在后面。次日,船艇編隊機動至錨泊集結海域后,在風浪中航行超過16個小時的官兵們發現,由于海底底質特殊,錨根本無法抓住海底。拋錨、脫錨、起錨、再拋、再脫……沒了錨的固定,風浪中的船艇就像一匹匹脫了韁的野馬,一旦操控不穩,就有發生碰撞的危險。
見狀,編隊指揮員下達命令——艇不停機,人不合眼。船艇大隊的官兵們鉚在戰位上同風浪戰斗了整整一夜。破曉時分,編隊再次拔錨航渡,按預定計劃成功搶灘,登陸突擊兵力殺聲震天,裝備火炮吐著火舌沖向“敵”陣……
這一仗,只是這個船艇大隊苦練打贏本領,錘煉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能力的一個縮影。大隊組建14年來,他們先后出色完成了60余次跨戰區跨海區保障任務,輸送參演官兵8.5萬余人次。
戰績仍在被不斷刷新——
前不久,大隊與某部協同開展新型破障車實彈射擊試驗,艇長李明帶領官兵憑借精湛的船艇操作技能,將射擊點位和航向精度提高近30%,破障車3次單發和25發連射全部命中。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