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敢于交鋒,也要善于發聲,用巧發聲來實現“軟著陸”——
好作品要給人以啟迪
電影《致青春》熱播時,“青春怎樣度過”的討論也熱了起來。南京軍區網絡電視臺的編輯們從訓練場上的身影中得到啟發:恣意任性是一種青春,無私奉獻更是一種境界。戰友們揮灑汗水,用青春和熱血肩負起使命,不正是軍人獨有的“致青春”嗎?
“愛你就要讀懂你!”靈感來了,編輯們說干就干。一個個讓人血脈僨張的畫面、一句句真誠樸實的對白,組成了官兵有血有肉的“青春紀念冊”。短短四五分鐘的視頻,堪稱“濃縮版”的紀實片,滾燙熱烈,給人以力量。
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以電影《戰狼》熱播為契機,網絡電視臺推出“連長系列”報道《說說咱連的“頭狼”》;士官長制度試點鋪開后,編輯們又策劃深度報道《士官長制度,將帶給我們什么》;瞄準青年官兵“求新、求炫”的心理需求,節目組推出“強軍系列動漫”……
進行思想引領,就要直面思想交鋒。去年年底,《我們為什么不愿留隊》一文在網上流傳,僅軍區網絡電視臺的留言板上就有960多條“吐槽”。既要敢于交鋒,也要善于發聲,用巧發聲來實現“軟著陸”。臺里先推出網絡調查問卷,摸清官兵的思想脈搏后,持續推出“聽聽退伍老兵怎么說”“聽聽身邊榜樣怎么說”“聽聽部隊領導怎么說”“看看領導機關怎么辦”等一整套“組合拳”,讓不同崗位、經歷迥異的人各抒己見,引導戰友們理性思考。
不回避問題,才能樹立“品牌”。針對政治教育易出現“雨過地皮濕”的現象,軍區網絡電視臺推出訪談《聚力攻堅,18位政委暢談教育創新“行與思”》;針對演習中部分官兵過分看中輸贏、弄虛作假的問題,他們推出專題《實戰化訓練,說說你心中的合格與優秀》。節目刊播后反響強烈,一些單位專門組織全體干部集中觀看。
主動擁抱新媒體,單條視頻點擊量最高突破200萬次——
網絡電視≠把電視放到網上播
“網絡電視≠把電視放到網上播。”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論,來自于南京軍區網絡電視臺3年間的反復探索實踐。網絡不僅是一個載體,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互聯網進軍營,讓年輕的官兵找回了熟悉的記憶。讓戰友們意外的是,軍區網絡電視臺的節目不僅走上了新華網、中國軍網、優酷等網站,還擁抱了解放軍報客戶端、《人民前線》微信公眾號等移動新媒體,單條視頻點擊量最高突破200萬次。
受“互聯網+”思維的啟發,今年以來,臺里探索走向社交媒體,開設用戶群、“粉絲”貼吧,培養更多“臺粉”,獲取更大傳播效應。
臺里制作的系列勵志穿越劇《軍之俠》和微訪談《小牛有約》,按照“策劃前網上調查、制作中網上宣傳、播出后網上互動”的理念運作,選題來自網絡、策劃依靠網絡、制作依托網絡。此外,臺里還集中力量對網站進行改版,注入現代時尚元素;運用“碎片化傳播”理念,打造“5秒鐘抓住人、3分鐘講完一個故事”的微視頻。
放眼世界創新型網絡企業,許多贏得市場的人氣產品,都是由小團隊研發的。和部隊實施“扁平化”指揮一樣,軍區網絡電視臺也著眼組建小型化、模塊化的任務團隊。受領任務后,通過策劃組的研究論證,當月值班編輯根據任務需要牽頭組建制作團隊,含創意編導、視頻拍攝、剪輯包裝、網頁設計等成員,三四個人就可完成一項任務。
這樣的結構既能適應新聞事件突發性強的特點,還形成了內部機制的連鎖反應:大家的學習勁頭高了,協作意識變強,反應更為迅速。靠著靈活的機制,臺里先后推出個性化專題110多個、品牌欄目30多個。王堃領銜主創的“脫口秀吧”“軍之俠”“2015講述閱兵那些事”等策劃,以炫目的畫面、鮮活的話語反映火熱的軍營生活,推出不久就受到年輕官兵追捧。(吳強兵 胡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