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發射遙感衛星二十二號
美國知名網絡雜志“Slate”12月23日發表美加利福利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博士簡·C·胡的文章稱,今年5月,俄羅斯把一個代號為“2014-28E”的物體送入太空。該物體是通過一次通訊衛星發射升空的,專家稱它是火箭脫離碎片。不過,就在2014年11月,“2014-28E”展示了一些花哨的動作,比如進入新的軌道,并且與運載火箭重新連接等。俄羅斯對此航天器保持沉默,既沒有宣布它的發射,其官員也沒有對該航天器的質疑之聲加以回應。鑒于美俄關系一直很緊張,專家們紛紛謹慎地猜測到底“2014-28E”是用來做什么的。是一款武器嗎?還是俄羅斯用它來測試新技術,以便制造出更好的航天器?這兩個問題并不矛盾,因為兩者兼而有之。
“我們送入太空的任何物體幾乎都是‘兩用’的,既可以用它來干好事,也可以用它來干壞事,”空間法及政策解決方案咨詢小組創始人邁克爾·利斯特納稱。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自動補充燃料任務(Robotic Refueling Mission)就是一個例子。顧名思義,這是一項給衛星補充燃料的技術項目。這聽起來是無害的,但是在其他國家看來,自動補充燃料任務也可看成是一項潛在的太空武器開發任務。“如果你能給衛星補充燃料,那么也能對其他衛星搞點破壞:移動它們、竊取所有的資料、更改衛星的用途、捕獲衛星或使其偏離軌道等等,”喬治敦大學空間法教授史蒂夫·米爾邁納稱,很難判斷什么才算太空武器。
鑒定太空武器已經變成了一個心理游戲:專家必須推斷出該國發射太空物體的意圖。在“2014-28E”案例中,俄羅斯可能只是開發了一款與軍事防御無關的太空工具,就如美國的自動補充燃料任務一樣;它可能要提升能力才能成為一款武器;或者這只是俄羅斯展示軍事力量的策略,用來迷惑其他開發太空的國家而已。這是一場高風險的國際“詐術”競賽,可能會使緊張態勢急劇惡化。
從歷史上看,美國在太空一直是“好戰”的心態。本世紀00年代中期,喬治·布什政府在美國的太空事業上有大動作。美國空軍宣布了一項計劃,注資數十億美元開發太空武器,包括導彈空投航天飛機、無線電波武器化,以及可以擊落敵人衛星的激光反射裝置等。時任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指揮官蘭斯·洛德將軍,將這種武器的特點定義為“美國的戰斗方式”,并在2005年稱,“太空優勢是我們未來的夢想。”不過,過去幾年里,奧巴馬政府在修辭上有所緩和。“公開承認、慶祝太空武器測試有許多不便之處,”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事務教授瓊·弗里茲稱。最近,美國和其他開發太空的國家更有可能“在‘兩用’技術的幌子下做同樣的事情,少一點嘩眾取寵”。
什么樣的武器才算武器,這種模糊性意味著制造武器是難以管控的。有關太空武器的唯一硬性規定是1967年宣布的《外太空條約》,起初由美國、英國和前蘇聯簽署,目前已有約100個國家加入。條約內容包括,國家必須本著“和平目的”來利用外太空,不得在地球、月球或其他任何天體的繞行軌道上發射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不過,對該條例進行補充的企圖并不成功。俄羅斯和中國費盡心機地起草了多個版本的所謂條約,包括防止在外太空部署武器、對外太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等等,2008年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投票反對這些條約,稱這是“中俄獲取軍事優勢的外交策略”。今年夏天,中俄呈遞了一份修訂后的條約,美國再次拒絕,這次稱該條約未能充分定義條款,而且不能有效地預防各種可能的武器。
批評家稱,中俄的條約有個明顯的疏忽,即忽視了太空武器并不一定要在太空才能制造破壞的事實。破壞太空物體或造成其他嚴重損害的武器可以在地面上進行存儲和部署。讓人害怕的是,這項技術已經到位:2007年,中國發射了一枚強大的、精準的地基導彈,摧毀了一顆退役衛星。這種“好斗”的展示表明了地空武器可以有效地摧毀在軌目標,也說明了由此產生的危險的、不可控的殘骸會對其他太空物體造成附帶損害。 美國拒絕簽署該條約還涉及到政治因素。對中國和俄羅斯來說,提出這種削弱美國太空自信的條約是有好處的——可以讓其他國家有機會趕上。然而,從美國的角度看,這種條約會對美國的技術優勢造成破壞。“如果你已經領先,你就不愿意被約束,” 弗里茲稱。
意識到事態可能會升級,一些國際組織一直在通過開放式溝通和透明的倡議來努力緩解緊張局勢。歐盟提出了一項在法律上不具備約束力的外太空活動行為準則,被稱為“太空交通規則”。太空就如公海一樣,不屬于任何國家,因此太空法可以從海洋法中尋找法律先例。“當兩艘船只在海洋上交會,他們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就能推斷出對方圖謀不軌,” 弗里茲解釋稱。因此,CCOSA建議國家間應該友好一點,保持溝通、表明善意,比如公開告知其太空發射計劃,如果他們的衛星發生了故障,也應該通知其他國家。
國家投入的太空資產越多,越不想挑起太空戰爭。摧毀他國的太空物體會產生太空殘骸,對其他太空物體造成損害,不僅會激怒其他國家,也會讓自己得不償失。危險的太空殘骸首次登上頭版頭條是在2009年,那時是一顆停用的俄羅斯衛星和一顆美國公司的“銥星”撞在一起,制造了數千枚碎片,很可能會對其他衛星或搭載6名宇航員的國際空間站造成破壞。“人們正在了解太空是多么重要,” 利斯特納稱,“如果他們破壞我們的衛星,產生的殘骸布滿太空,也會對他們自己造成損失。這跟核武器一樣,是基本常識——在這點上我們絕不能失去自制力,因為后果會很嚴重、很迅猛。”同時,中俄宣布會繼續推動反太空武器條約的簽署。雖然俄羅斯仍未就“2014-28”的目的進行正式確認,但人們依然希望俄羅斯能夠遵守自己規定的“防止在外太空部署武器”的條約。(知遠 北風 ) 責編:劉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