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三亞12月18日電(記者吳登峰 王東明 王玉山)世界潛艇史上,因掉深造成的艇毀人亡事件屢有發生。那么,海水有“斷崖”,到底有多險?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18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就此進行了解讀。
張軍社介紹,深海大洋中存在的海水躍層,也稱躍變層,是指海水中某些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現突變或不連續劇變的水層,表明上下層海水性質不同。海水躍層主要有4種,即溫度躍層、鹽度躍層、密度躍層和聲速躍層。
海水密度對潛艇升降沉浮有決定性影響。如果海水躍層上層密度大、下層密度小,形成負密度梯度躍變層,海水浮力由上至下急劇減小,就會形成“斷崖”。張軍社說,潛艇突遇海水“斷崖”掉深,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下“掉”,有時還會伴隨縱傾的急劇變化。特別是潛艇低速航行時,深度變化會更劇烈。如果不能迅速控制住下“掉”慣性,一旦達到潛艇的極限下潛深度,艇體或管路就會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而破裂進水,最終會艇毀人亡。
張軍社認為,從世界潛艇裝備技術發展來看,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的潛艇能做到完全自動化的應急操作,人的因素始終是核心和關鍵,是否有靈活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和措施至關重要。
他還表示,復雜多變的海水躍層,只要善加利用,也能夠成為海底的“青紗帳”“隱身衣”。各國海軍十分注重對海洋環境、特別是水下環境的研究。詳盡精確的海洋水下參數不但利于和平時期潛艇的安全航行,也有利于戰時潛艇水下作戰的機動和隱蔽。只有充分掌握海洋環境,特別是水下水文物理場的分布和變化規律,了解它們對潛水艇活動的影響,才能充分發揮潛艇的戰斗力。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