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最新一份雙擁工作跟蹤報告擺在秦皇島軍地領導案頭的時候,這座城市豐碩的雙擁成果令人鼓舞:“雙擁模范街”掛牌運行以來,沿街近千個體工商戶加入街道擁軍優屬協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單位”山海關區個體私營企業協會等先進典型持續涌現;自1997年首次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稱號以來,已連續5次被表彰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縣)。
17個采礦點緣何能短時間內撤出營區周邊?確立大國防觀念就是要解決好“脖子以上的問題”
利益取舍見“定力”
這是一次兩難選擇。
2014年2月,北戴河區人武部啟動民兵預備役整組。然而,人武部領導面臨一道選擇題:按照海軍某部組織實兵演習的戰術想定,現有的兩支維修保障分隊需整編成5支維修保障小分隊,增強當面海域保障效能,所需經費大幅增加,區里能支持嗎?
區人武部領導把這一想法帶到議軍會上,當即獲得區委常委們的積極響應。分隊整編后,多次保障海軍完成演練任務。
無獨有偶。海軍駐秦皇島某部擔負海軍裝備試驗任務,這幾年營區周邊一下子冒出17個采礦點,盡管選址符合有關國防法規、軍事法規要求,可爆破聲和粉塵污染依然對試驗造成較大影響。聽到部隊反映,地方主管部門實地取證并取得企業主們的理解,17個采礦點短時間內關停并轉,撤出營區周邊。
“富國與強軍是塊整鋼,新形勢下擁軍必須軍地共育大國防觀念,將‘強軍’二字嵌入干部群眾心中。”市委、市政府、軍分區循著這個思路,推出一系列舉措。
黨管武裝同頻共振。黨校培訓、專家授課,把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履行國防職責的自覺性列為必講內容;及時梳理出臺20多個規范性政策文件,強化領導干部的國防觀念。
國防教育延伸覆蓋。協調通訊部門向市民發送國防教育手機短信,大力宣傳中國夢強軍夢;協調市直各單位在城區主要街道和重點部位懸掛國防教育宣傳橫(條)幅;廣泛開展全民國防知識競賽,全市1000家單位逾100萬人參加。
前方道路“遇襲受阻”,部隊千人百車緣何能迅即改道奔赴“前線”?大服務理念就要靠“實戰”來檢驗
練兵打仗是“動力”
10月上旬,筆者穿行于駐秦皇島陸海空部隊各個實戰化演兵場,滿眼所見盡是一幅幅動人的雙擁畫面——
祖山腳下,某部正沿高速公路遠程機動,前方道路突然“遇襲受阻”,一支地方國防交通專業保障隊伍火速趕到,快速拆除護欄、架設引橋、提供迂回路線……千人百車瞬間撤離高速,改道奔赴“前線”;
渤海之濱,某部組織戰備演練,一些超高、超重裝備出入暢通無阻。以往僅靠一條鄉村土路,部隊機動十分不便。今年1月,軍分區借助地方規劃城鄉快速路的有利時機,協調交通部門解決了這一難題……
作為拱衛京津的“海上門戶”,秦皇島戰略地位特殊,駐軍較多。伴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駐軍建設發展中遇到一些新的難題,諸如部隊精簡整編過程中軍用土地確權等涉及企業、居民等多方利益。軍分區領導提出確立大服務理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聚焦強軍目標幫助駐軍解決重難點問題。他們組織有關人員一個部隊一個部隊地跑,將亟須解決的問題歸納整理為18種類型,爾后協調市委、市政府制訂方案,“分解流程”明確責任,“掛賬銷號”限時解決,督導跟蹤,一追到底。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建章立制的過程。隨著一系列難題解決,市委、市政府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兵事專辦督辦機制,形成軍地“上下一條線、事事有人辦”雙向服務立體網絡。向服務部隊戰斗力聚焦,地方有關職能部門簡化程序、全程服務,先后出臺重要事項協調等11項制度。
大型港口開工改建,斜坡滾裝式碼頭緣何能從無到有?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大平臺亟待持續拓展
改革創新添“活力”
有一件事,至今被當地軍民津津樂道:
某大型港口開工改建,軍分區從戰備需要出發,發現施工方沒有設立斜坡滾裝式碼頭,難以滿足重型裝備快速裝載需要。他們拿出相關文件,積極與有關部門交涉,最終在港口改造中設立斜坡滾裝式碼頭,滿足了國防戰備需求。
這也是從教訓中得來的財富。2011年4月12日,秦皇島撫寧縣猩猩峪村突發山火,軍分區協調多支駐軍部隊前往救援,地點位于山區,沿途油料保障不充足,差點拖了救災后腿。
天天喊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地方資源就在身邊,為何關鍵時候不能為我所用?總結反思會上,軍地領導掀起了一場如何加強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頭腦風暴”。地方油料企業代表道“苦水”,市國動辦負責人說“顧慮”,軍地雙方討論越深入,思路越清晰:針對軍地對接不暢、主體權責不清等問題,軍分區依據有關法規,協調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軍民通用裝備預征辦法》《民營企業參與國防建設有關規定》等22份文件,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筑牢基石。
抓準了主要矛盾,就像“芝麻開門”,一系列舉措應運而生,成果接連不斷:地方政府把國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把提升國防動員科技含量納入地方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持續提高軍民深度融合的水平與層次,相繼破解了裝備落后、訓練水平不高等制約戰斗力生成的難題。軍分區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他們按照《軍地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實施方案》,組建由駐軍、駐警、民兵3000多人參加的消防特勤、抗洪搶險等8支應急救援大隊,建立了統一的應急指揮平臺。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