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孫燕、特約記者邵敏報道:深秋時節,朱日和演兵場,全軍首次信息化條件下衛勤保障演習正酣。與以往“搭帳篷、抬擔架、寫傷票”的救治場景不同,單兵生態監測腕表、單兵衛生信息盒、軍醫手持機、戰救數據轉發器等一批新型衛勤信息戰救裝備登場亮相。隨著由85醫院全軍遠程醫學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發的這些新裝備投入使用,傷員在哪里、傷情怎么樣、施救情況如何等戰救信息實現“一網聯”,救治要素互不聯通的情況不復存在,我軍戰場救治能力實現新躍升。
該研究所所長連平說,由于缺乏信息數據支撐,傳統的野戰救治模式前后方救治要素背靠背作業,容易出現“打亂仗”現象。該研究所攻關10余載,將多項信息技術融入野戰救治模塊,研發出全軍遠程醫療系統、野戰電子傷票、野戰單兵搜救系統、實兵交戰戰救訓練系統等信息化戰救系統,并借助信息網絡將戰場搜救、傷員分檢、傷情檢判和手術作業、指揮終端等多個模塊進行融合,開辟高效快捷的戰場“生命通道”。
走進野戰救護指揮所,只見戰救信息管理系統顯示屏上,“傷員”求救信號頻頻顯示,電子態勢圖上一個個閃爍的紅點,清晰地標示出“傷員”和前方軍醫的準確位置。單兵戰傷信息與一體化指揮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傷員坐標、傷情、野戰電子病歷等信息一目了然,衛勤指揮員適時下達救治指令,實施精準高效救治。
信息奔流,各項檢查救治情況不斷更新;燈光頻閃,藥品器材發放等數據實時呈現。現場觀摩的軍事醫學專家認為,傷員未到信息先行、傷員救治信息隨行、戰救信息融合共享已成為我軍野戰救護能力新的增長點。該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25項,科研成果為未來戰傷救治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