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行遠航出海任務的3個月時間里,共接診60余人次,小到感冒發燒,大到關節復位、清創縫合都能獨立完成……”11月12日,剛剛隨艦靠港的“青城山”艦軍醫謝國端來不及休整,便趕回南海艦隊后勤部某岸勤部醫院,與集中管訓的其他艦艇軍醫進行經驗交流。南海艦隊后勤部按戰斗力標準探索軍醫培養使用新模式,采取“平時集中管理、戰時派出保障”的方式,使軍醫不斷豐富病理知識、積累臨床經驗,有力提升了隨艦獨立保障任務能力。
按照海軍編制體制,通常每艘艦艇只配備一名專職軍醫,長年工作生活在艦上伴隨保障。由于出海頻率高、保障任務重,艦艇軍醫與業內同行交流少、進修學習機會少,造成接觸病種比較單一、臨床經驗匱乏、醫學知識更新不及時,診治能力長期在低層次徘徊。隨著海軍部隊遠航訓練常態化,茫茫大洋遠離后方、后送困難,艦艇軍醫獨立保障能力弱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海上衛勤保障能力的短板。
艦艇軍醫戰時獨立保障,診治能力必須個頂個。南海艦隊后勤部對照戰斗力標準探索培養使用新模式,在不改變人員編制的前提下,對艦艇軍醫實施集中管訓,并按照日常保障、派出保障、訓練進修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則編組衛生干部;采用定期輪崗、交叉使用等方式,增強艦艇軍醫管理使用效益;實施輪訓制度,適應新型作戰艦艇醫療保障需求;遇有重大任務,每艘艦艇還可以加強配備軍醫伴隨保障。
從過去分在一條艦上“不挪窩”,到現在出海和培訓輪流進行、任務與學習相得益彰,新模式為艦艇軍醫能力素質提升注入新動力。曾參加中泰聯合軍演、遠海訓練等多項重大衛勤保障任務的“海洋山”艦軍醫易修平,就是新型管訓模式的受益者。他被派往422醫院進修學習半年,每天平均接診病人超過20人次,多次全程參與臨床手術,獲得了寶貴的臨床經驗,隨艦執行任務的信心更足了。據南海艦隊后勤部衛生處處長曾國強介紹,推行新型管訓模式以來,艦隊后勤部艦艇軍醫全部執行過遠海保障任務,并具備三型以上艦艇保障經驗,能獨立完成戰時醫療保障任務。(孫晨旭、特約記者邵龍飛)
謹防紅“十”字寫成“×”字
二戰時,英國空軍一名叫魯尼的后勤兵負責為戰斗機做保養。部隊規定,戰機的皮革座椅要用駱駝糞來保養。魯尼曾問戰友為何不用其他東西代替,戰友說既然一直這么規定必有特殊作用。不久,參加過一戰的父親來部隊探望,對魯尼用駱駝糞擦拭座椅大為不解。父親說,當年他們在北非沙漠地區作戰,有大量物資需要用駱駝運輸,可駕馭駱駝的皮具是用牛皮做的,駱駝聞到那味道就會賴著不走,于是用駱駝糞來擦皮具蓋住牛皮的氣味,駱駝就聽話了。哪料多年過去,這方法竟被沿用到保障飛機上!
不加思考地沿襲過去的經驗,這樣的堅守就成了固守、死守。艦艇軍醫堅守戰位為出航官兵伴隨服務,是完成海上任務的重要保障,但堅守戰艦不是被“捆”在艦上,更不等于“困”在艦上,如同戰艦歸航需要補給,艦員同樣需要“補給”——補充知識、提升能力、優化素質,這樣再次出航才能更加“堅強有力”。由此想到了代表衛勤的紅“十”字,如果不能根據戰場需求而改進,就容易寫成紅“×”字,在未來戰場遭遇紅燈。我們時刻要用戰斗力標準校正這個“十”,讓它成為瞄準鏡里的方位坐標,牢牢鎖定打勝仗這個靶心。(高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