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曾經首創全軍“全能炮手旅”的27集團軍某野戰炮兵旅,不經準備千里機動,從塞外古戰場轉場至渤海岸灘,對海上10多種移動目標進行實彈射擊考核,奪得“滿堂彩”……
從內陸腹地到瀕海灘頭,我軍野戰炮兵首次全員、全裝進行瀕海作戰演練,可謂任務艱巨、挑戰空前。回首一年來的探索歷程,該旅旅長感嘆良多:“面對全新的作戰環境和作戰樣式,如果不能克服內陸作戰的條條框框、加速能力轉型,野戰炮兵部隊實現新形勢下強軍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緊貼作戰環境之變——
條件越是艱難,越能找到自身差距
天剛蒙蒙亮,空中便飄起了細雨,原本泥濘的渤海灘頭又添了幾分濕滑。記者走在通往3號陣地的小路上,心里盤算著:這樣的天氣,連走路都困難,更別說火炮這些“大塊頭”了。
然而,讓記者想不到的是,不遠處,數十門火炮在松軟的道路上急轉而至。進炮位、開大架、設底盤、定方位……短短幾分鐘,所有火炮進入陣地、完成射擊準備!
穿梭在演練場,一連串“驚訝”接踵而至:傳統的觀測器材被“多雷達組網、分區域偵察、交叉補盲跟蹤、坐標比對印證”的雷達偵捕代替;火炮設置也創新使用了多功能復合路面器材,有效避免了岸灘地易發生的淤陷;每門火炮都更換了充氣式運動體,配套易損件便攜包,機動性大大提升……
記者驚嘆,從雁門關外到渤海灣畔、從內陸腹地到瀕海岸灘,面對全新的作戰環境,官兵們已經得心應手!
“條件越艱難,越能鍛煉部隊,越能找到自身的差距。”參謀長介紹說。從一個戰場走向另一個戰場,考驗的不僅是部隊全天候、多地域執行作戰任務的能力,更是探索野戰炮兵在復雜環境中提高基于信息系統作戰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貼近實戰構建戰場環境,才能在近似實戰中發現不足、解決問題。”
“瀕海作戰,海上目標速度快、火力要求突然猛烈,瀕海地區靜止瞄準點選擇難、灘涂地域陣地設置難、目標浮動大直接瞄準難。”參謀長告訴記者,為適應新的作戰環境,他們先后研讀登陸作戰資料100余份,收集登陸作戰裝備性能數據3000余條,規范180余個對海上目標射擊課目訓練流程,制定30余套戰場數據采集表……
“靶場”到“戰場”的距離有多遠?該旅官兵用行動作答——
通過反復組織浮力試驗、回波試驗、拖行試驗,他們革新制作掃雷艦、氣墊登陸艇、水陸坦克等7類模擬靶標,解決目標類型像的問題;通過加裝不同數量、規格角反射器,模擬不同目標、不同距離回波性狀,解決反射特征像的問題;通過遙控靶船、汽車絞盤牽引、拖靶船拖拽等方式,模擬不同航速航向的海上運動目標,解決運動目標保障難的問題。
這一仗打得如何?回答驚人一致:“偵察更難了,戰機更是稍縱即逝。盡管命中率有所下降,但部隊的作戰能力卻明顯提升。”
緊盯作戰對手之變——
心中有了目標,炮彈就能長出眼睛
夕陽西下,海面被染得通紅。視線盡頭,接二連三的浪涌把登陸艇一會推上波峰、一會拽入浪谷。
某新型雷達指揮車內,操作手李林聰一邊清除顯示屏上的雜波,一邊瞪眼努力分辨目標。天色漸暗,視頻輔助偵察顯示器上發出暗淡的白光,幾乎不能辨認海面目標。他專心調節旋鈕,全神貫注地盯著屏幕上波點運動的軌跡,認真辨別各波點性質,持續跟蹤記錄敵船運動情況。
“作戰對手從地面固定目標變為海上運動目標,傳統的偵測器材很難發揮作用,‘千里眼’成了‘近視眼’。”小李告訴記者,作戰對手變了,練兵招式當然也要變。
該旅副參謀長介紹說,為了提高偵捕能力,他們有針對性組織了方位數據裝定、目標搜索、目標跟蹤和測偏等課目訓練,重點解決對海上運動目標“難捕、難鎖、難測”的問題。海上目標速度快、火力要求突然猛烈,瀕海地區靜止瞄準點選擇難、灘涂地域陣地設置難、目標浮動大直接瞄準難,他們通過以湖代海訓、觀炮位移訓、等效模擬訓等訓練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部隊全域作戰能力。“緊盯海上目標,多地域、多陣地相互交替、移動的動態配置打擊,就可能變敵人的沖擊線為死亡線。”
翻閱該旅編寫的《對海上目標射擊訓法匯編》,記者看到他們梳理總結出影響岸灘射擊速度、精度的8類26項問題,并一一提出了破解之道:突出群射擊指揮系統運用,利用多種手段偵察獲取目標、快速建立偵控打評信息鏈路的訓練方法得到普遍應用;針對多炮種不同射擊特點,探索多炮種同時彈著、追波射擊及激光末制導炮彈、懸浮式電視偵察彈、電磁干擾彈等特種彈藥的射擊方法被各級指揮員廣泛采用……
演練在風大浪高的海灣繼續,敵艇編波出擊。“對1號目標發射激光末制導炮彈!”營長劉科元迅速核查攔阻點目標諸元后,果斷下令。
岸灘前沿觀察所內,激光目標測距指示器操作手于克禮穩住手中的操縱桿,靈活調整距離、方向,敏銳地跟蹤著1號目標的行進軌跡。
心中有了目標,炮彈就能長出眼睛。說時遲、那時快,一枚激光末制導炮彈破空而過,激光對準、精確制導,精準打在船舷左側,瞬間敵艇被掀翻在大海中……
緊隨作戰樣式之變——
未來戰爭不能去適應,只能去創造
陽光刺破云層,海面上一片白茫茫。越野車一個顛簸,旅長穩住身體,眼睛緊盯著面前的海域。他知道,如果成功征服這片海,將意味著野戰炮兵從單一地域作戰向全域作戰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然而,從打擊陸上目標變為海上目標,好比打獵的改行成捕魚的,談何容易?對海上移動目標射擊時只有命中才能達成毀傷效果,對高速機動、航向多變之敵的火力反應時間和攻擊強度不可同日而語……作戰樣式改變了,曾經輝煌的野戰炮兵能否拿出克敵制勝的高招?
這是記者在演練現場看到的真實場景:
隱蔽偽裝,隱真示假,快打快撤。水際灘頭道路泥濘,戰車易淤陷,岸邊空氣濕度的腐蝕,影響火炮的展開速度和戰斗性能。官兵們迎難而上,自主革新了駐鋤承力裝置等設備,幾分鐘便完成了一切射擊準備。射擊過后,又是短短的幾分鐘,便完成撤離。這種速度,他們創造了火炮緊貼海岸快速動態部署打擊的新紀錄。
最短時間,最大火力,精確制敵。炮還是那門炮,人也是原來的人,如何制敵?5連連長高海峰帶領骨干對裝備進行挖潛,他們綜合統計不同距離的射彈飛行時間,成功探索“單炮多發同時彈著”的射擊方法。演練時,高海峰接到上級緊急敵情,立刻指揮全連6門火炮采取“單炮多發同時彈著”射擊。瞬間,戰炮轟鳴,白浪滔天,他們以突然性的高強度火力成功對“敵”實施壓制……
“臨時前出盡遠打擊”、“預置火網梯次阻斷”、“集中火力密集壓制”、“精確打擊高效攔截”……演練中,官兵在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系列新戰法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無形空間,一道道指令通過信息化指揮中樞迅速傳導至陣地末端;岸際灘頭,各型火炮將一發發炮彈精準打在氣墊登陸艇群前方,形成一道道沖天水幕!
“未來戰爭不能去適應,只能去創造。戰勝強敵,不僅需要我們重新設計今天的訓練,更需要我們設計明天的戰爭。”剛從指揮方艙出來渾身充滿硝煙味兒的政委感慨道。(錢曉虎 張圣濤 劉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