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9月7日深夜,美國紐約港外,負責封鎖港口的英國皇家海軍“老鷹”號軍艦附近水面突然傳來一聲巨響。聽到爆炸聲的英國軍艦紛紛起錨,而之前潛入軍艦龍骨下方的一位不速之客——“海龜”號潛艇,早已在美國陸軍中士埃茲拉·李的駕駛下迅速撤離。這是潛艇自1620年問世以來,第一次投入到真實戰場。這一聲巨響,將人類當時的戰場空間從陸地、水面拓展到了水下。潛艇,這個隱匿在大洋深處的“幽靈”,在人類軍事發展歷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潛艇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潛艇只能采用人力推進,在軍事作戰中用途有限。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蒸汽機被應用到了潛艇上,裝上了蒸汽機的潛艇機動性大大增強。1897年,“現代潛艇之父”約翰·霍蘭制造出以汽油發動機和蓄電池電動機作為雙推進動力系統的“霍蘭”號,開啟了潛艇發展的新時代。
一戰前,潛艇技術雖然日趨成熟,但世界各海軍大國對使用潛艇普遍持懷疑態度,認為潛艇只不過是弱小國家用于偷襲的武器,且潛艇不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故只是作為輔助武器使用。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潛艇在一戰中迅速成名。在戰爭期間,各參戰國潛艇成功擊沉商船5000余艘。
潛艇在一戰中可謂是賺足了人氣,自此世界各國海軍加大了對潛艇的研發力度。到二戰爆發時,參戰國共有潛艇900余艘。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俗話說,“猛虎不敵群狼”,德軍用幾艘潛艇組成戰斗分隊,像狼群一樣圍攻盟軍大型艦船,共擊沉盟軍商船和戰斗艦2800余艘,總噸位達1440萬噸。運用“狼群戰術”后的德軍潛艇所向披靡,盟軍方面也加大了對潛艇的投入與部署。在帕勞群島戰役和硫磺島戰役中,盟軍潛艇圓滿完成了護航警戒、搜索勤務等任務,為二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
二戰后,核動力和戰略導彈的運用,使潛艇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1954年,美國海軍“鸚鵡螺”號核潛艇正式服役,成為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1958年,“鸚鵡螺”號核潛艇從北冰洋的冰層下橫穿整個北極,展現出驚人的續航能力。1959年,美國“喬治·華盛頓” 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使潛艇具備了戰略核打擊能力,戰略導彈核潛艇也成為戰略威懾的重要武器。核潛艇首次投入實戰是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海戰中。英國“征服者”號核潛艇以25節的航速連續航行10多天,趕赴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域作戰,一舉擊沉了阿根廷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給阿根廷海軍以沉重打擊。
核潛艇雖然先進,但其技術復雜、造價昂貴,讓一些國家望而卻步。由此,改用AIP推進系統的常規潛艇便應運而生。1995年,瑞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艘采用AIP系統的“哥特蘭”號潛艇,實現了常規潛艇動力裝置的重大突破。AIP系統也稱為“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裝有AIP推進系統的常規潛艇能夠像核潛艇那樣在水下長時間潛航,且非常安靜,不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不易被發現。更重要的是,AIP系統技術難度低,研制成本相對較小。裝有AIP系統的潛艇受到各國海軍的青睞,成為未來常規潛艇的重要發展方向。
相信在未來世界軍事發展的浪潮中,潛艇無論在常規作戰、戰略威懾,甚至在核戰爭中都將擁有一席之地,水下幽靈的神話將繼續書寫。(李訓 商宗義 羅鑫 段宏文)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