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里眼”在雪域高原亮起來——新疆軍區雷達修理所為部隊服務記事
新華網烏魯木齊11月13日電(賈啟龍、鄭清風)高原實彈射擊前,某型雷達配套移動電站突然失靈。
起初,部隊技術骨干以為是高原空氣稀薄、含氧量低,致使發動機功率不足,就增加了供油量。但,雷達仍無法工作。
隨隊技術保障的新疆軍區雷達修理所電站主任王瑞星,逐部件快速排查、檢測,發現主要原因是油路進了空氣,造成發動機無法工作。于是,擰開螺釘將多余氣體排出后,雷達天線一圈圈地調整運轉起來……
雷達,被炮兵稱之為“千里眼”。受溫差、風沙、紫外線、地形、陣地等多重因素影響,雷達在高原易出現故障。
為了探索高原環境下雷達故障特點、器材消耗規律,這個修理所派出骨干隨部隊奔赴雪域高原,進行技術保障和大數據采集,總結出了一整套高原雷達排障的經驗。
某高炮團的炮瞄雷達出現發射機高壓打火,雷達無法探測目標的現象。
發射機相當于雷達心臟,通常對其高壓加電后方能產生電磁波。工程師閆延偉冒著生命危險,小心翼翼地將機柜內的高壓電全部放電,接著再進行徹底維護保養,重新固定機柜內各項元件,調整高壓引線安全距離。
再次開機后,故障完全被排除,雷達再次正常運轉起來。
官兵反映,某電子對抗戰雷達平常在山下運轉正常,但在高原每逢天氣變化就容易出現故障。
修理所的技術骨干分析認為,故障原因主要是高原晝夜溫差大,出現了熱脹冷縮,致使部分焊點脫落。針對這個問題,他們對薄弱點位重新進行了焊接,一次性排除了潛在隱患。
“因高原環境造成的故障,千奇百怪,無規律可循,檢測、維修非常困難。”修理所所長邢輝認為,“高原維修難度更大。”
一次訓練,對雷達進行參數標定的對空指揮鏡無法與雷達進行正常聯動。部隊技術人員反復檢查,就是判明不了故障點。
修理所總工程師孟曉軍用兆歐表反復測量,根據似接非接現象,判斷可能是連接線內的兩根蕊線發生了短路。
拆開線路一看,果然如此。原來,高原上的紫外線過強,裸露在空氣中的電纜外保護層因老化而損壞,加之裝備使用頻繁,兩根蕊線自然就出現了短接情況。
技術人員對斷線部分重新焊接后,再指導部隊對裸露在外的電纜進行防護,蕊線短路的現象再沒出現過。
某摩步團實射前,所有指揮系統連接檢測后一切正常。準備發射時,多部火炮終端機卻突然同時掉電,無法正常顯示射擊諸元。
王瑞星仔細排查判斷,認為電池遇到超低溫后性能就會急劇下降。后來,他們采取前保溫處理、增加電儲量的辦法,一舉解決了低溫條件下電池無法持續工作的問題。
巡修時部隊反映,雷達配套的激光測距系統普遍出現故障。帶隊的邢輝發現主要原因是高原天候變幻無常、雨雪交加,致使光學鏡受潮出現了霧氣,因而導致雷達操作手無法激光測距。
當天,他們就派出光學專業人員,對部隊的激光測距設備進行了充氮、除潮、密封處理。問題迎刃而解。
雷達信息機電容總是被擊穿,導致通信故障頻發,雷達數據無法傳輸。孟曉軍運用了10余種檢測辦法,都未能找到解決辦法。 后來,在一次通信分隊對抗觀摩時,孟曉軍猛然頓悟。原來,雷達信息機被頻頻擊穿,主要是因為高原駐訓部隊多,電子裝備互相串擾,形成復雜電磁環境所致。
孟曉軍立即向部隊支招:盡快將所有裝備接地連線,并對操作手進行靜電防護,同時加強通信線路電磁屏蔽防護。自此,雷達信息機被擊穿現象徹底絕跡。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