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冠懸念引人入勝,保級大戰驚心動魄,上座率全線飄紅……毋庸置疑,2014賽季中超堪稱近年來最具活力的一個賽季。
不過,當賽季結束后,你發現是廖力生、劉彬彬這樣的老熟人去角逐最佳新人,而人才基地遼寧連年保級,足球城大連告別中超,中國足球人才緊缺、青訓斷檔的惡性循環再次凸顯時,整個人的心情頓時就不好了。
聯賽為本,青訓是根,這是世界足壇的共識。
歐洲足球強國,均以聯賽為發展足球的基礎,向上可為國家隊輸血,培養本土明星;向下,則能帶動球迷的觀賽和參與熱情,并讓更多的青少年喜歡上足球,不斷夯實足球的根基。
以世界杯新科冠軍德國隊為鏡,近年來拜仁和多特強勢崛起,在國內雙雄相爭,來到歐冠賽場同樣大殺四方,不僅為德國隊培養了眾多青年才俊,如厄齊爾、格策、羅伊斯等,還吸引無數的日耳曼男孩走上綠茵場。
反觀中國足球,“一將難求”已成常態。一名國內球員動輒標價2000萬,甚至5000萬,還真有“冤大頭”甩來支票。國內球員身價“虛高”,更折射出中國足球青訓崩塌的頑疾。
當務之急,是要吸引廣大青少年參與進來,打好足球人口“金字塔”的基石,道理很多人都懂。然而,“校園足球”喊了那么多年,當下踢球的小孩兒依然寥寥無幾。原因不外乎——場地少,學業重,家長不支持等。更搞笑的是,好不容易開展起來的校園足球,在推廣過程中,卻連一個統一的足球訓練大綱都沒有。
而各俱樂部的梯隊建設,同樣問題多多。盡管近年來中超“金主”不斷,但對梯隊的投入還是少得可憐。很多俱樂部梯隊難以為繼,除了預備隊之外,根本沒有U21、U19等梯隊。而梯隊的場地、設施等硬件建設難以保障,訓練理念、方法遠遠落后于世界潮流,青少年隊教練的水平也讓人不敢恭維,成為制約青訓發展的巨大阻力。
缺少比賽,也是中國青訓的一大弊端。中國留葡小球員水平的突飛猛進,就是由于一直在比賽的氛圍和環境中成長!一年50場比賽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重視青少年足球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只有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踢球,才能夯實中國足球的根基,中國足球才有未來。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