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曲綿延在革命老區的魚水贊歌,這是一段紅色血脈的時代接力。
金秋,巍巍井岡山麓遍灑醉人秋色。1927年,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根據地。80多年過去了,當年紅軍的傳人——井岡山市人武部官兵,以“不忘人民養育恩”的質樸情感,踐行本色宗旨,開展扶貧工作,成為老區經濟騰飛的“綠色”火車頭,被百姓譽為“紅軍傳人,愛民模范”。
“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井岡山市目前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白尷蠀^百姓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是人武部干部職工最大的心愿。”井岡山人武部部長劉宗成告訴記者。2006年,為支持地方推行“萬噸提水工程”,人武部官兵要在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將240根總重量達50余噸的水管搬到山頂,鋪設成5400米長的輸水管道。冰封雪裹的千米山峰積冰深厚,官兵們成立了“黨員突擊隊”,用鐵鎬和斧頭敲碎冰層,再用雙手扒開碎冰,經過4個晝夜的持續奮戰,終于打通了一條長600余米、寬2米的上山通道。
近年來,在井岡山市的重大工程建設中,處處可見人武干部和廣大民兵的身影:在柏廈公路建設工程中,人武干部帶領民兵戰嚴寒斗酷暑,為老區百姓鋪就了一條條“光明路”;在荒山改造工程中,人武干部和民兵一起住窩棚睡巖洞,為1.3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在井岡山百姓的心目中,這一串串數字,就如同一簇簇鮮艷的“雙擁花朵”。
在井岡山人武部,有幾個保持了幾十年的規矩:新干部報到,第一堂課先要學《井岡山革命斗爭史》;第一頓飯要吃紅米飯、南瓜湯;第一次過組織生活,是去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第一次下基層,是到掛鉤幫扶的村民家認門;這里的黨員干部為深入開展“訪民情、幫民困、解民憂”活動,要求人人會說“三種話”:普通話、井岡山方言、客家話;為念好“扶貧經”,體察“農家苦”,他們身上常年帶著“四件寶”:民情日記、幫扶手冊、水壺和干糧袋。
“當年紅軍用槍桿子武裝群眾,如今我們用科技助民致富!睆2002年起,人武部積極協調資金、引進項目,持續實施“一村一品”綠色扶貧工程,支援駐地發展特色產業,為井岡山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如今,一片片贛南油茶、井岡蜜柚和紅心獼猴桃種植區,成為助推老區經濟的“綠色銀行”……近10年,人武部先后為井岡山市創建20多個特色產業項目,發展10多個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生產鏈,幫扶12個貧困村擺脫貧窮,成為小康示范村。
井岡山市每年外出務工經商的黨員民兵多達數千人,結合這一情況,人武部建立了“黨員民兵信息網絡”,讓他們定期搜集匯報創業線索、科技成果、優良品種等致富信息,并將之分類整理、打印成文提供給駐地群眾——增強被幫扶對象的自我“造血”功能,創新扶貧幫困模式。
五百里巍巍井岡,處處譜寫扶貧史詩。僅近3年,人武部就建立了5個長期擁政愛民點,幫扶困難群眾2000余人次,為群眾捐款捐物70多萬元;他們充分發揮民兵訓練基地資源優勢,為民兵搭建科技致富平臺;在過去的10年間,他們先后資助200多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讓50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為使扶貧開發向更深更廣的范圍擴展,在南京軍區倡導下,井岡山市人武部與經濟發達的上海長寧區等6個區縣人武部攜手開展“聯學創新理論、聯創先進組織、聯建文明鄉村”活動,協調當地政府對口支援井岡山市6個貧困鄉鎮。目前,首批確定的農田水利建設、生態文明工程、特色產業發展、醫院學校改造升級等26個重點工程已經啟動。
新中國成立后井岡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長、老八路陳學文,重返故地后曾欣慰地說:“井岡山人武部是全軍成立最早的紅軍武裝部,從年輕一代官兵身上,我看到了老紅軍的本色,黨的好作風沒有丟!”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