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研領域的“追潮者”
——記新疆軍區某雷達修理所總工程師孟曉軍
新華網烏魯木齊10月15日電(賈啟龍、鄭清風)他始終緊跟世界軍事潮流,不斷調整科研思路和視角,向一個又一個科研領域發起沖鋒,先后獲得30余項全軍科技進步獎。
他就是新疆軍區某雷達修理所總工程師孟曉軍。
在很多人對計算機還比較陌生的年代,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雷達專業畢業的孟曉軍已通過計算機,開始在雷達維修領域攻關。
基層部隊大型雷達裝備出現故障,一度只能遠程輸送進行送修上門,費力耗錢。大學畢業不久,孟曉軍便通過計算機研制出便攜式雷達智能檢測設備,僅一個皮箱大小。基層一線技術骨干可通過這種設備判斷雷達故障點,并依據設備給出的維修建議恢復裝備性能。
一個小的技術革新,實現部分雷達裝備大修不出疆的奇跡,也讓孟曉軍感受到了新興科技對傳統裝備維修方式前所未有的沖擊。此后10年間,他作為主研人先后取得了10余項全軍科技成果獎,其中《高原輕型搶修車組》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原輕型搶修車組由6輛針對高原裝備研制的輕型野戰搶修車組成,涵蓋步兵、炮兵、防空兵、陸航等10余個專業百余型號裝備維修設備,在部隊組織的多次重大軍事行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9年,孟曉軍主研的獲獎成果已達28項,他也先后被解放軍四總部表彰為“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裝備技術保障能手”,被蘭州軍區表彰為“科技功臣”。
2010年,孟曉軍與二炮、空軍的研究所聯合完成了多項跨專業、跨領域科研項目。
這一次,他感受到了技術融合所迸發的力量。
當年,他由此受啟發而研創的“通用裝備三維仿真開發系統”,獲得國防專利。這個全軍為數不多、適用多兵種多專業的軟件,也得到大面積推廣。
當年底,孟曉軍作為全軍高層次創新人才,被送至英國進行培訓。期間,他被科研人才廣為關注的“TRIZ”理論體系深深吸引。
孟曉軍又一次感受到了跨界、融合對科研工作的巨大推力。組建團隊,發揮人才頂尖優勢,改變軍隊科研工作模式,成為之后的新追求。
2010年,新疆軍區裝備技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作為領銜者,孟曉軍帶領博士后數十次下部隊調研,提出了“裝備高原性能檢測與評估研究”“某型裝備電子對抗環境構建研究”等課題。
經過兩年建設,這個年輕的博士后工作站就成為蘭州軍區不可忽視的一支科研力量。2012年8月,他們籌建裝備高原性能檢測與評估實驗室,將新疆軍區高原駐訓部隊多年來采集的海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取得了初步成果。
2014年7月,孟曉軍和他的團隊駐守雪域高原,連續采集相關數據,對初步成果的可靠性進行實地檢驗。經試驗判斷:所有指標都達到了項目研制任務書的各項要求。
某炮兵部隊列裝的遠程火箭系統造價昂貴,對部隊訓練形成制約。孟曉軍團隊主動承擔某型訓練彈設表研究任務。他們遠赴北京、南京等軍隊院校研究所調研,并形成了數名博士后、研究員、教授參與的聯合攻關團隊。之后,他們分別在高原和山下進行了遠程火箭實射驗證,摸清了這型武器利用另一型號火箭彈種進行訓練的各項參數……
“我們的探索是無止境的,盡管這條路可能遍地荊棘。但,做為科技領域的帶頭人,就應是一個不懈怠的追潮人。”孟曉軍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