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特約記者張智軍、特約通訊員檀琳報道:國慶前夕,第四軍醫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研發野戰條件下急救智能機器人。未來戰場中,在后方專家的監控下,這種機器人可自行確定傷員的救治方案,就地完成手術、傷口包扎等高難度、高精度操作。這是該校針對基層一線衛勤保障難題進行“訂單式”科研攻關的一項舉措。
去年以來,他們安排11個調研組分赴40多個基層衛生隊,對部隊衛勤能力和人才培養需求進行調研,制訂出《軍事醫學發展規劃綱要》,并集中野戰外科、軍事心理學等特色學科優勢力量,重點在戰創傷救治、陸航部隊特勤保障、軍兵種衛生裝備等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和實用性裝備研發推廣。
針對部隊巡診時衛生員攜帶搶救器材數量有限的問題,去年年底,他們通過下部隊調研、上演兵場模擬,研制出集包扎止血、固定后送、呼吸重建等系統為一體的新型急救器材,一名衛生員就能輕松攜帶,滿足了實戰環境中快速、高效處理傷病員需求。今年暑假,該校專家醫療隊在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巡診幫帶時,專門推介該型急救器材。在基層衛生隊工作多年的軍醫王前川說:“這種器材中含納米材料的新繃帶利用率更高。相比之下,老式紗布要纏很多圈才能止住血。”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