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各位戰友,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每周新聞解讀》,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解放軍報》連日來開辟專版,發表消息、通訊、新聞評論等文章,回顧抗戰歷史,激發強軍動力……”
9月6日上午9點整,廣州軍區某通信團《每周新聞解讀》欄目在“戰士TV”演播室進行,主持人解讀這一周的重要新聞,對于官兵關注的熱點話題,一旁的嘉賓在演播室進行點評,講述新聞背景,幫助大家澄清模糊認識。
今年初,該團利用每周六文化學習時間,從《解放軍報》《戰士報》等主流媒體梳理一周最新、最熱和貼近官兵生活的新聞話題,講解新聞相關內容、解讀事件真相,采用電視臺談話節目的模式讀報,及時向官兵播報熱點。
兵撒通信線 官兵讀報難
該團部隊高度分散,點多、線長、面廣,部分哨所地處深山,交通閉塞,官兵的工作、生活、學習條件相對艱苦。機關檢查基層“三個半小時”制度落實情況時發現,營連干部能保持讀報剪報的好習慣,而戰士的讀報情況不理想,有的不愿意參加“三個半小時”活動,哨所讀報評報存在“人員難集中、讀報難落實、評報難開展”的現象。讀報為何在基層難落實?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原因:
制度難落實,讀報時間被擠占。駐點哨所通常只有幾個兵,每天不僅要擔負巡線和值班工作,還要分擔買菜做飯、打掃衛生和農副業生產等任務,由于人員少,工作任務重,每天讀報的時間被“習慣性”擠占。
人員難集中,讀報流于形式。一個連隊僅數十名官兵,還分散在多個值勤點上,組織集中讀報難度較大,官兵的“三個半小時”一般是自行組織,即便是有統一組織的單位,由于組織者讀報內容重點不突出,對官兵關注的問題缺少引導,時間一長,不少戰士認為讀報和工作是兩回事,只要工作做好了,學不學習沒關系。
內容難深化,形式較為單一。組織者自身素質有待提高,讀報形式單一,把讀報評報變成簡單的念報,而結合官兵實際評報的情況不多,解決實質問題的學習更是用力不多。官兵對讀報內容難以消化,不少官兵認為讀報在實際生活中沒有用處,每次讀報往往點到即止,難以入腦入心,學習難有收獲。
人在千里外 網絡一線牽
為了更好落實“三個半小時”制度,該團注重在具體實在管用的辦法上用真功、使實勁,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促進活動的開展。
每周六,該團在“戰士TV”組織讀報活動,每期節目從時事政治、強軍話題、突發事件等重要新聞中選取整理一周最新、最熱、最貼近官兵的新聞話題展開分析評論。
節目打破了傳統的讀報方式,采用“1+1”的讀報方式,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評論員的雙人談話模式,嘉賓由政治處干事輪流擔任。全團官兵通過可視會議系統集中收看,節目主持人對《解放軍報》《戰士報》的新聞跟進評論,嘉賓對重點內容進行分析,深入解析新聞幕后的背景脈絡,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相。
節目主持人和現場嘉賓通過評說新聞,以新視角、新思路對重要新聞進行詳盡的闡述和分析,用新聞事件增強官兵愛軍習武意識,將事件的新聞屬性和官兵工作、生活有機結合,為官兵呈上一道極具魅力的新聞大餐。
該團還建立適應官兵的傳播方式,對于評報的觀點,在團局域網論壇上進行交流互動,適時加以引導。
讀報俱樂部 參與熱情高
筆者參加團里組織的《每周新聞解讀》節目,主持人的新聞點評和評報在可視會議系統直播,可視系統與網絡同步進行,被官兵稱之網上讀報俱樂部。每周六是“讀報俱樂部”例行舉辦活動的日子,讀報開始后,臺上主持人和嘉賓積極交流互動,臺下官兵通過網絡發表評論,主持人挑選網上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播報,與官兵進行交流互動,使讀報既生動活潑又有深度和實效。
在線交流現場,不少戰友通過網絡發起微話題、舉辦微活動、組織微訪談,邀請網友一起“評新聞”“曬觀點”“看報紙”。中士田軍濤說:“這種讀報方式不僅新穎別致,還能解開心中的疑問,如果對新聞有什么想法,可以通過網絡與戰友一起交流。”
不少官兵認為,參加《每周新聞解讀》節目是一種精神享受,給自己帶來了精神食糧,每周點評的文章很符合大家的口味。四營二連指導員姜瑜說:“通過讀報評報活動,讓我‘眼觀六路風云,耳聽八方群言’,開闊了視野,學到了知識。”政委蔣艷明說:“《每周熱點解讀》方向正、內容實、思路新、方法活,無愧于官兵‘學習的良師、心靈的窗戶’”。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