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名醫——
“總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
曾經有位患者說過:“得了傳染病,我是不幸的,但來到302醫院,遇上這么好的專家,我又是幸運的!”廖廖數語,卻見證著醫護人員用愛心、熱心、耐心、細心對待每一位傳染病患者的片片深情。
醫本仁術。
年近九旬的“一代名師”皇甫玉珊教授,長期扎根在傳染病臨床一線,不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元首及政府首腦,還是平民百姓,不論是部隊首長,還是普通士兵,不論是家纏萬貫的富有者,還是借錢求醫的貧困戶,她都滿腔熱忱為病人服務。60年來,她有一個不變的習慣,總是先把聽診器的金屬端頭捂熱了再輕放到患者身上,叩診前為病人解開衣扣,叩診后再一一扣上,檢查腿腳時親自為病人脫下鞋襪,查完后又重新給穿上。皇甫玉珊常說:“患者往往從一些小事上看醫生的職業形象,我們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
乙型肝炎傳染性極強,皇甫教授非常理解患者害怕“交叉感染”的心情,每接診完一位患者,總是按照消毒程序一絲不茍地洗兩三遍手,擦干后再去接診下一位患者,并形成了一整套“體檢查得細、病史問得清、病歷記得全、病情想得深、藥物用得準”的醫療規范,糾正了許多誤診、漏診。
皇甫玉珊在傳染病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不少患者頭天晚上就開始排隊掛她的號。院里關心她的健康,作了“限號”的規定。但是,皇甫教授看到遠道而來的求醫者的急切心情,常常跑到掛號室去為患者“求情”,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有時病人多了,她要從上午8點一直忙到午后一兩點,才疲憊地離開診室。
把病人的生命當成自己的生命。60年來,皇甫教授就是用這樣的高度責任心,在患者面前樹立起一名人民軍醫救死扶傷的崇高形象。
有一位患“變應性亞敗血病”的患者先后8次住院,轉到302醫院時仍發高燒,病情危重。皇甫教授專程去某大醫院借來了患者尺把厚的病歷,一頁一頁地仔細查閱,并畫出了一張詳細的表格,尋找病情發展的規律,硬是沙里淘金一般“篩”出了致病原因——與服用一種藥物有關。她當機立斷,決定停用這種藥。結果,患者病情隨之好轉。
她救治過的許多患者,總想以各種方式向她“表示感謝”,但她一直恪守“不收紅包、不收禮品、不吃宴請”的鐵規矩,她常對患者說:“盡心盡責,治病救人,是我們當醫生的天職,只要病人能康復,就是對我們最好的感謝!”有位患者執意要給她留錢,被她婉言謝絕:“醫患感情,可不能維系在金錢和禮品上,不搞這些,我照樣給你好好看病。”于是,這位患者又馬上摘下手上的金戒指贈給她,希望建立“親密關系”。皇甫教授說:“你這么做,是往我臉上抹黑啊!”從這以后,這位患者逢人就說:“誰說現在沒有廉潔行醫的好醫生?302醫院的皇甫教授就是!”
這種“真誠熱愛傳染病專業、長期安心傳染病工作、優質服務傳染病患者、勇于獻身傳染病事業”的崇高精神,被院黨委確立為“皇甫精神”,成為新一代傳染病防治工作者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
時代在變,人們的認識也在變。當社會上頻頻發出“高新科技離臨床越來越近、醫患關系越來越遠,引進一流設備越來越多、人文關懷越來越少”的聲音時,302醫院卻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更多贊譽的聲音。因為這里的醫生們在說著同樣一句話:“假如病床上躺的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兄弟,你該怎么辦?要永遠善待那些把性命、健康托付給你的人!”于是,廣大醫護人員自覺做到在老年患者面前,像他們的兒女一樣;在同齡患者面前,像他們的兄弟姐妹一樣;在低齡患者面前,像他們的父母一樣,真正最大限度地服務和造福患者。
國際肝病診療中心主任趙平把“服務到位不到位、住院患者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標準,每天堅持到每個住院患者身邊了解病情,每逢過年過節都堅持在科室與患者一起聯歡。
十余載春去秋來,總把患者當親人,趙平主任與寧夏彭陽縣長城村老支書李玉榮的真情故事早已成為一段佳話。
這一天,老支書李玉榮早早來到村口,迎接他最期盼的親人。10年前,一心帶領全村脫貧致富的李玉榮被查出得了肝硬化,一時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就在這時,對口支援西部的302醫院專家醫療隊來了,當年就是趙平主任給他看的病。痊愈后,他又帶領全村發家致富,還被評為全國農村先進村黨支部書記,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這已是趙平主任第8次對李玉榮進行院后回訪了,老支書眼閃淚花激動地說:“我們雖然不是親人,但是比親人還親啊!”
因為趙平與丈夫李捍衛同為臨床科室主任,兩人在工作上 “比學趕幫超”,在生活上卻都是“顧大家舍小家”。有一年,趙平的母親生病躺在床上不能動,當時趙平因為病房里有很多危重病人離不開,拖了好幾個月才回家看母親。除了父母,兩人虧欠女兒也很多,早年夫妻倆工作都太忙,無暇照顧就經常把年僅3歲的女兒反鎖在家里,加班到很晚回家,發現女兒等不及爸媽給她做飯,已經爬到小床上睡著了。女兒上幼兒園后,趙平和愛人都沒有準時接過孩子,幾乎都是最后一個去接,小姑娘卻從來不哭不鬧,趙平說女兒都已經習慣了。
肝臟腫瘤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楊永平,牢記老一輩專家教授“當醫生就得彎下腰,一輩子做一名好醫生”的教誨,扎扎實實立足臨床一線,在國內率先開展多項“綠色治療”新技術,成功治療3000多例肝癌患者,2011年12月,他在16屆世界冷凍醫學大會上捧得“腫瘤冷凍治療杰出貢獻獎”。
“患者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聽說醫院專家醫療隊要去寧夏回訪患者,軍人肝病診療中心主任張文瑾主動放棄與家人過節團聚的機會。讓患者張守元感動不已的是,他剛出院七天,他的主治醫生張文瑾主任就不遠千里來寧夏進行回訪,給他提供最佳康復方案。為減少張守元往返北京看病路費花銷,張文瑾還特意給他留下電話,以便順利通過醫院藥品服務中心為他郵寄藥品。
張文瑾告訴筆者,出門診最累的就是接診外地患者。由于許多地方的診斷水平參差不齊,外地患者通常都到很多家醫院做過很多次檢查,因此一般來看病會帶著大量的資料。張文瑾耐心地聽取患者的病情,有時候患者情緒不穩,她還要千方百計地安撫,讓他們重拾信心。在仔細斟酌病情,給患者判定治療方案后,又擔心患者回鄉后弄不清楚,就一遍遍給患者叮囑用藥事項。“這個藥是這樣子用,……記住了嗎?這種藥一定不能隨意停,要堅持吃到下次復查,有什么狀況隨時來診,不知我說明白了嗎?”張文瑾不厭其煩地重復著。
“把病人的困難當自己的困難,把病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她一直說病人從外地趕來看病花費高,盡量讓他們當天就弄完,住一晚多花錢。為了讓一些經濟困難的患者節省費用,規定的號沒有了,張文瑾就讓患者們只掛普通專家門診,這意味著張文瑾得加診。因此,她通常會一坐診就連續要工作好幾個小時。“患者高于一切,只有看到他們安心的神情,這樣我心里才踏實。”
婦產中心護士長王新華,始終追求著一種“感染護理”理念:在她這里,堅決要讓傳染病患者遠離“病毒感染”,更要讓傳染病患者深受“真情感染”。
有一年,王新華護理一位兩歲的傳染病患兒。當時,患兒雙手十指和雙腳腳趾全部腫脹化膿,并已開始腐爛,創口處不斷地向外流出散發著惡臭的膿血。王新華一遍一遍地為患兒清洗身子、吸除膿血、喂藥敷藥,不嫌腐臭,不畏傳染,不怕臟累。經過王新華慈母般的護理,患兒竟奇跡般地痊愈了!這位“首都十大白衣天使”、南丁格爾獎提名人,就是這樣“感染”著一批批不同年齡階段的傳染病患者,給他們帶來康復的快樂和心靈的慰藉!
在他們看來,生命重于泰山。遇有患危重病的患者,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沒有辦法想辦法,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寒冬時分,山西籍戰士吳子亮患急性重型肝炎,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時間就是生命!該院不計成本,不惜重金,經過5個科室、30多名醫務人員、100多個日夜的全力救治,終于把小吳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出院時,吳子亮熱淚盈眶地說:“是302醫院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