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魚雷保障員的“戰位答卷”
潛艇在水面航渡。丁國偉 攝
單選題——
讓“能力工具箱”持續升級擴容,是應對實戰考題的唯一選項
穿上防護服,佩戴防護眼鏡,戴上防護手套……做好準備后,東部戰區海軍某保障大隊一級上士陳安和戰友各就各位,站在電池旁開始注液。
電池是驅動魚雷的重要組件。每次保障,陳安和戰友都要為數百塊單體電池注入電解液,并裝配上千顆螺絲進行固定。
桌面上,電子秤、注射器、萬用表等工具依次排開。初步注液后,他們需要把電池放在電子秤上,挨個補充注液,確保每塊小電池的重量都達到標準。繁雜的保障任務中,只有時刻保持一顆細致的心,才能通過這些精密工具,為魚雷進行一場場精準的“手術”。
那年,陳安和戰友受領緊急任務,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保障作業。這讓他們不敢松懈半分——任何一個步驟出了紕漏,都會讓電池準備工作前功盡棄,所以一定要耐心、靜心、專心。因為空不出手來擦汗,陳安的眼鏡被汗水浸得直往下滑,他只能用胳膊時不時把眼鏡往上推……
經過一系列緊張有序的操作,一組組電池按照特定順序排列在充電臺上,陳安挨個檢查著電池的狀態。突然,一小塊電池顯示溫度異常,讓他的神經瞬間緊繃。陳安立刻取出萬用表,對小電池和電池組件分別檢測。
“找到原因了!”看著萬用表上的數據,陳安心里有了底。他讓班里的戰友取來對應組件,并從工具箱里找出排除故障所需的全部器械。拆解、替換、組裝……很快,故障順利解決,電池準備作業繼續展開。
經年累月的任務中,為了讓保障更加安全高效,該大隊許多專業崗位都總結整理出一套“專屬工具箱”——某專業工具箱里,裝載了他們自主設計制作的均衡儀組裝工具,既省力又可靠;某專業官兵則會隨身攜帶數據判讀儀器,只需與相應部件聯通,就能迅速讀取內部數據……
“魚雷保障員的實際操作能力,也得是個全能多用的‘工具箱’。”檢查保障好每個元件,是確保魚雷性能良好的先決條件,更是潛艇游弋深海、制勝戰場的關鍵環節。這就要求魚雷保障員必須具備檢驗檢測、辨析問題、維修故障等多種能力。
“報告,某設備數據異常。”一次任務,某設備數據曲線突然波動,參與保障的工程師們立刻開始尋找故障所在。他們小心打開儀器后,密密麻麻的零件赫然出現在眼前。
距離最后交付沒剩多少時間,如果不能現場排除故障,魚雷交付潛艇的時間將因為該故障而延期。
對大隊官兵而言,這場考驗就像是一道單選題。一次又一次任務洗禮中,他們早就將“打仗就是打保障,保雷就是保勝利”的戰斗觀念根植于心——打贏,是他們面對未來戰場的唯一選擇。
他們必須完成這場能力與時間的賽跑。
“準備工具,馬上搶修!”官兵們討論后判斷,只要鎖定位置,就能迅速找出故障元器件、精準維修。于是,幾名工程師從該設備外側一點點拆卸,逐一測試每個部位。
經過連續作業,他們順利完成拆卸、整理、分析、記錄等流程,終于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元件上發現端倪。經過查閱圖紙、多次比對,工程師們最后確認,是某個開關失效引發了曲線異常。更換元件后,故障被成功排除。
任務結束,大隊官兵像往常一樣,把使用過的工具一件件擦拭干凈、簡單保養,按順序擺放在工具箱內,等待著下次使用。
“無論整理工具還是提升能力,都是在為下次任務做準備。”工程師張紅星感慨。對魚雷保障員來說,隨時可能出現的故障與挑戰,就像一道道考題。讓“能力工具箱”持續升級擴容,是應對實戰考題的唯一選項。
東部戰區海軍某保障大隊魚雷保障員討論專業工具使用技巧。丁國偉 攝
判斷題——
要判斷魚雷合格與否,先要判斷業務能力是否滿足魚雷需要
檢測臺前,燈光不斷閃爍,下士崔永卻遲遲沒在檢查登記表上落筆。
“燈怎么閃得那么快”“再不寫就沒時間了”“該怎么寫、寫什么”……在崔永紛亂的思緒中,時間一點點流逝。他沒想到,好不容易經過理論學習和實操見學,迎來了第一次功能聯調訓練,自己竟然如此措手不及。
眼前燈光明滅,屏幕上的曲線不斷變換。崔永逼著自己集中精力,開始在檢查登記表上填寫。然而,既要留意屏幕內容,又要在數十個指示燈的明暗交替間記下規律,他感到慌亂,錯漏不斷。最終,崔永無奈地走到一旁,將手中表格交給班長周曙光。
“看我來一遍。”掃了一眼表格,周曙光動手開始操作。計時、看燈、報口令、檢測……他一邊留意技術要求、屏幕信息及燈光,一邊對照項目與檢查內容,有條不紊地記錄實際檢測值。演示完成后,周曙光將兩張檢查登記表疊在一起,遞到了崔永面前。
看著自己簡短的兩行字,再對比班長滿滿一頁的記錄,崔永心中滿是羞愧。“你曾經問我,背好實操流程是不是就可以減少理論學習,今天的結果就是答案。”周曙光的話猶如一記重錘,狠狠敲打在崔永心頭。
之前學習專業知識時,崔永總是把時間花在背誦實操步驟上,對晦澀的理論知識淺嘗輒止,止步于應付考試。直到這次實操訓練,他才終于懂得:理論功底才是實際操作的基石。
兩張差距懸殊的檢查登記表,就此刻進崔永心中。自那天起,他從最基本的電路開始攻關,把電路圖默寫下來,一邊標注一邊加深印象。慢慢地,崔永弄清了許多疑問:兩次燈光閃爍間隔為什么是固定的幾秒;屏幕上的曲線拐點為什么會是某個數值;有些看似相同的步驟為什么要重復進行……
歷經刻苦訓練,崔永再次站到檢測臺前。面對考官的連番發問,他從容準確作答;緊張的實操環節,他平穩處置各類情況。最終,他用一張清晰詳盡的檢查登記表,得到高分認可。
如今,崔永已經成為專業骨干,卻一直收藏著那兩張表格。“想要學會操作,先要弄懂原理。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戰斗力負責。”每次保障,他總會用這份“失敗”的登記表來提醒自己——要判斷魚雷合格與否,先要判斷業務能力是否滿足魚雷需要。
前不久,魚雷使用的高壓配氣箱突發故障,氣體順著狹縫噴涌而出。中士于龍杰迅速穿好防護服,一邊躲避氣流,一邊關閉配氣總閥。等到現場恢復安全,他立即順著氣路更換故障部件,并在檢查登記表中記下這次排除故障的過程。
對于龍杰來說,獨當一面的本領其實來之不易。剛分配到保障大隊時,他很長一段時間都只能站在老兵身旁幫忙遞扳手。看著戰友們在登記表上熟練地書寫操作記錄,于龍杰深感沮喪。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靠實力證明的,與其干著急,不如潛下心來好好學習。”這時,班長的一句話點醒了他。
為了盡快獲得崗位資格,于龍杰開始一邊遞扳手,一邊觀察戰友的操作技巧。觀摩時,他還不忘拜托班長多考考自己。廠房的燈光、密密麻麻的筆記,陪伴于龍杰度過了一個個加班學習的夜晚。檢查登記表的“負責人”那欄,他的署名順序開始從后面逐個往前挪,最后變成第一位。
對年輕的魚雷保障員來說,一張張檢查登記表匯總到一起,不僅組成了每一枚魚雷的“體檢報告”,更是他們的“成長日記”和“資格證書”。
“廠房連著戰場,保障為了勝利。”廠房里高懸的這句口號,一直在提醒著大隊所有官兵,在檢查登記表簽下名字的瞬間,就是他們交出戰斗力答卷的時刻。
應用題——
只有不懈探索、因時而變,才能讓魚雷成為制勝戰場水中利器
大洋深處,一艘潛艇靜待多時。目標出現的瞬間,警報聲與口令聲此起彼伏,一聲悶響后,魚雷脫管而出。另一海域,一艘潛艇正裝載著魚雷在水下巡航,隨時準備出擊。
與此同時,軍港碼頭,海風習習,裝載魚雷的雷車忙碌地往返于碼頭與廠房。指揮員、吊運員、押運員、警戒員堅守在各自的戰位上,將魚雷裝車、緊固,再押運到碼頭卸載、吊裝,一干就是一整天。潛艇頻繁出海,讓魚雷保障的任務強度也隨之增加。
一級軍士長楊海崗喜歡坐在雷車的副駕駛座,跟隨魚雷一起來到碼頭,指揮著它裝入潛艇。每次看到潛艇搭載著自己保障的魚雷起航時,他總會感到滿滿的成就感。
入伍近30年,楊海崗體會過接裝不同型號雷彈后能力再生成的艱難,也經歷過保障重大演訓任務時的緊張。一次次變革和挑戰,始終催促著魚雷保障員跟上時代腳步、主動應變求變。
隨著對手反潛能力和攻防能力不斷提升,各種復雜情況對魚雷保障質效提出更高要求,已經是老技師的楊海崗,又經歷了一次艱苦而深刻的轉型。該大隊組織開展跨專業、跨崗位、跨型號的“三跨”活動,讓全體魚雷保障員重整行裝再出發。
有的官兵剛“學成出師”就要“跨界”再學習;有的官兵原本是專業大拿,卻要做回“小學生”……許多老技師不得不跳出以往的“舒適圈”,楊海崗就是其中一員。他原本的專業需要大量細致操作,是依靠經驗積累磨煉出的“精細活”;新專業則以檢測為主,主要考驗對電子元件的數據掌握,保障的關鍵在于對各種情況精準判斷。
為了快速適應新專業,楊海崗每天加班加點學習鉆研、向戰友請教。很快,他就熟練掌握該專業知識,成為新崗位資格考試中年齡最大的考生,并順利獲得資格認證。前不久一次任務中,楊海崗在完成原專業任務外,成功協助新專業戰友進行保障,有效提高了保障效率。
如今,該大隊開展“三跨”活動的成效顯現,一專多能人才頻頻出現在各專業戰線。魚雷保障員們從自始至終準備一枚魚雷,發展到補位式保障、系統式運轉,保障體系建設越來越完備。
又一個忙碌的清晨,楊海崗跟隨雷車來到碼頭。他像往常一樣,與戰友們協力將魚雷裝載到潛艇上。隨著一陣汽笛聲劃過寧靜的海港,潛艇緩緩駛離碼頭。一場實戰化訓練將在某陌生海域拉開序幕。
抵達訓練海域后,潛艇在“對手”布下的反潛兵力網中靈活穿梭,通過一系列戰術動作保持隱蔽。潛艇內的武器平臺上,一枚枚魚雷引而待發。
就在一瞬間,“戰斗”陡然打響。潛艇官兵迅速行動:解算目標運動要素,占領有利攻擊陣位,設定魚雷攻擊參數……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潛艇微微震顫,魚雷徑直出擊,“準深、準向、準時、準確”地命中目標。
這次任務,不僅錘煉了潛艇水下隱蔽攻擊、體系支撐攻防的多項戰法,更檢驗了魚雷性能,讓官兵在實戰環境中淬煉硬招殺招。“在實踐中會應用,在實戰中善運用。”這,既是對潛艇官兵戰斗力的考驗,也是對魚雷保障員保障能力的要求。
一枚枚魚雷源源不斷地裝上雷車,登上潛艇,駛向遠海。對魚雷保障員來說,戰場的能力需求就像一道應用題,只有不懈探索、因時而變,才能讓魚雷成為制勝戰場水中利器。(向黎鳴 陳澤生 何升法 包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