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人妻在线,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国内精品久久精品,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這是一所誕生于戰火硝煙中的學校。在軍地共同呵護下,如今它已成為一條紐帶,將駐軍部隊官兵與邊境地區學生緊緊聯系在一起——

“帳篷小學”:魚水相依40年

2024年06月01日08:19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老山腳下,盤龍江邊,我們的帳篷小學,披上戰爭硝煙。親人解放軍教我們學文化,親人解放軍保衛我們的家園……”

“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云南省麻栗坡縣迎來一群“特殊客人”——由火箭軍某旅和云南省麻栗坡縣人武部官兵組成的一支回訪小分隊,踏訪40年前該旅前身參與創建的“帳篷小學”舊址。

在“帳篷小學”舊址的迷彩圍墻外,官兵與已并入麻栗坡縣老寨小學和天保口岸學校的同學們再次唱起“帳篷小學”校歌,一同回憶這所學校的往事。

戰場辦學

帳篷里的學校

坐落在麻栗坡縣天保鎮八里河東山后的苗族村寨芭蕉坪,距國境線只有800多米。如今安寧祥和的芭蕉坪,在40多年前曾飽受戰火蹂躪。

那年,火箭軍某旅前身某工程團奉命開赴前線。受戰爭影響,麻栗坡邊境一線的幾所小學均遭受不同程度毀壞,許多學生無法正常上課。“打仗也不能耽誤孩子上學讀書!”某工程團和兄弟單位因陋就簡,決定在駐地附近的八里河、芭蕉坪等地支起軍用帳篷作為學校。

八里河東山芭蕉坪“帳篷小學”誕生于1984年12月,一頂軍用帳篷、一塊小黑板、9個充作課桌的炮彈箱,就是這所學校的全部家當。學校由一名“兵校長”兼任文化課老師,就讀的只有9名少數民族學生。

“當時,這樣的‘帳篷學校’有好幾處,還有面向中學生和社會青年的。我們團在磨山糧庫辦了一個‘帳篷班’,學生年紀在15到18歲之間,教高中以下文化課和無線電、電器維修等技能。那個教室是用竹竿當骨架,竹席作屋頂和墻面,教員由我和團里官兵輪流擔任。”當年參與“帳篷辦學”的時任某工程團宣傳股干事孟獻常回憶。

除了條件艱苦、資源緊張,“動員上學”也是“兵老師”們遇到的難題。芭蕉坪是壯、苗、回族等少數民族雜居的邊陲村寨,大多數兒童從小就要下地干活,很多村民并不支持孩子上學。

“我帶著教員何興全到芭蕉坪找到村長,村長陪著我們挨家挨戶走訪,動員學齡兒童上學。”時任某連指導員劉建民告訴記者,為改善邊境地區的教育狀況,連隊還以戰斗班為單位與學生家庭“掛鉤”幫扶,為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

“帳篷小學”辦學條件也不斷改善:新的軍用帳篷替換了原先的舊帳篷,用子彈箱、炮彈箱制作的簡易課桌、小方凳重新上了漆,帳篷里掛上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標語。

就這樣,硝煙彌漫的戰地傳出了瑯瑯書聲,一頂頂軍用帳篷成為學生的新課堂,成為他們開蒙啟智的地方。

軍地共管

不掉棒的“接力”

“這條坑道下方200米處,就是全國婦聯原主席、朱德元帥夫人康克清同志題詞的‘帳篷小學’原址。”在參戰老兵崔樂全指引下,回訪小分隊來到了當年建造的八里河東山芭蕉坪指揮坑道。

“當時提出的辦學宗旨,是要解決當地學齡兒童‘無學校、無教師’、上學難的問題。”“帳篷小學”原校長馬發燕說,“為減輕群眾的負擔,‘帳篷小學’一直是免費辦學,經費全部來自部隊官兵捐款。”隨后十幾年,雖幾經部隊輪換、官兵退役,但這場“接力”從沒掉棒,“帳篷小學”完整地移交下來,采取軍地共管的模式堅持辦學。

1993年,“帳篷小學”搬入部隊撤離后的營房。2000年4月,某邊防團對校園進行綜合改造……這些年,“帳篷小學”先后搬遷6次,帳篷變竹舍、瓦屋變樓房,但不變的是駐軍部隊對“帳篷小學”學生們的關懷。

麻栗坡縣教體局副局長王芳介紹,在軍地各級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心下,芭蕉坪“帳篷小學”一度成為邊境地區建設一流的小學,還與鄰近的幾所學校合并擴大了辦學規模。2009年9月,“帳篷小學”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麻栗坡縣天保鎮八宋小學教師王和強,就是“帳篷小學”走出的學生。2010年從云南民族大學畢業后,他回到老家的學校任教。“曾經是‘兵哥哥’為我們照亮了前行的路,我要接過他們的火炬,繼續他們的事業。”王和強說。

如今,“帳篷小學”因生源減少,學生并入麻栗坡縣老寨小學和天保口岸學校,但“帳篷小學”仍作為一條紐帶,將駐軍部隊官兵和邊境地區的學生們緊緊聯系在一起。

薪火相傳

校園里的“常客”

“我曾兩次赴黎巴嫩參加國際維和任務,還赴尼泊爾執行抗震救災任務……”近日,麻栗坡縣人武部參謀李華健來到天保口岸學校,結合自身經歷為同學們上了一堂以“帶你走近軍人”為主題的思政課。

“自‘帳篷小學’建校以來,‘兵老師’就沒有缺席過。”人武部政委李峰介紹,在“帳篷小學”軍地共管期間,學校不僅有“兵老師”,還有“兵校長”。

“帳篷小學”第8任、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兵校長”叫周真國。1992年,從貴州安順師范學校畢業入伍的戰士周真國被某邊防團委派接任“帳篷小學”校長,一干就是15年。2007年學校移交地方后,部隊不再選派戰士擔任常任教職工,官兵與“帳篷小學”的感情卻從未沖淡。2012年,周真國退役后被聘為“帳篷小學”名譽校長,繼續為學校的發展建設奔走。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如今,邊防部隊和人武部官兵成了學校里的“常客”。

在天保口岸學校,隨處可見“帳篷小學”的文化傳承。教學樓前有從八里河東山引接河水建成的景觀,提醒師生銘記歷史、飲水思源。學校里設置一面“紅歌墻”,還將防炮洞遺址修繕作為校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建起一座充滿“軍味”的運動場,每當有官兵來校開展國防教育活動,這里都是最熱鬧的地方。

將慰問品和書籍送給學生后,回訪的火箭軍官兵與學生們許下約定,還會再來這里看望同學們,維系好這份戰火中傳承下來的軍民情誼。

(王洪續 本報記者 王凌碩 通訊員 楊白冰)

(責編:王子鋒、宋美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