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戰區某部工程師曾文龍:朝著戰場的方向奮進
主人公照片由吳哲鋒攝
人物簡介:曾文龍,男,西部戰區某部工程師。他堅持聚焦服務軍事斗爭準備深研制勝機理,緊盯新質作戰領域前沿攻堅克難,取得大量實用管用成果,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有力支撐;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全軍特等成果1項、一等成果9項、二等成果6項,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人的一生,面臨諸多選擇。
對曾文龍來說,他軍旅人生中的每次抉擇,都是一道“單選題”——“朝著戰場的方向”。
朝著戰場,曾文龍選擇告別“等待”。
任職之初,曾文龍負責某數據采集任務。彼時,他們任務執行模式基本是蹲守在設備面前,等待屏幕中信號波峰的出現。受地形、天氣、設備等影響,有時連續蹲守十幾天也一無所獲。
曾文龍研究發現,地理位置對數據采集的效果有較大影響。他決定動起來,不再固守一地等待數據,而是打起行囊“追”數據。目標海拔4480米,曾文龍和隊友將儀器拆分,每人負重20多公斤,翻山越嶺、艱難跋涉,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最佳點位。
這條路不是沒人想到過,只是路途太過艱險,很少有人愿意嘗試。高原天氣變化莫測,有時一天之內要經歷“四季”,隊員們頂著烈日、暴雨、冰雹、飛雪的輪番考驗,手腳并用在陡峭山路上艱難前行。
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路越走越荒涼,心卻越走越堅定。“這個方向選得對!”曾文龍和隊友們風餐露宿幾十天,最終尋得10余處極佳點位,大大提高了數據采集的效率和質量。
有時,曾文龍的選擇,也讓人不理解。
2014年,一次晉升行政領導崗位的機會,擺在了34歲的曾文龍面前。家人說:“人往高處走,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領導說:“珍惜機遇,再不調整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這次機會,看似沒有拒絕的理由,可曾文龍卻不這么認為:擔任行政領導職務,意味著他將無法全神貫注于專業領域。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使他深刻認識到,隨著戰爭形態演進、作戰環境變化和新技術發展,誰能奪取戰場制電磁權,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未來戰爭最需要的,就是我最想干的。”曾文龍定下決心,鉚在專業崗位上闖出一片天地。
幾年間,曾文龍的足跡踏遍了西部邊防一線最高、最遠、最艱苦的陣地和哨所。他帶領團隊采集的數據、整編的成果年年有進步、年年有突破,多項成果填補了戰區和全軍空白,為聯合作戰指揮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6年2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區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標志著我軍聯合作戰體系進入“新體制時間”,開啟了主戰事業的嶄新篇章。
新的考驗與挑戰接踵而至。曾文龍再次面臨選擇:一邊是留在熟悉的專業與崗位,駕輕就熟、游刃有余;一邊是投身新組建的保障隊,朝著聯合作戰保障這片“藍海”啟航。
“到離戰場更近的崗位上去!”曾文龍毅然選擇后者。
面對新的平臺、新的任務,曾文龍開足馬力,想方設法破解仿真計算、效能評估、作戰協同等難題。他還緊盯新質作戰領域前沿攻堅克難,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智能作戰等最新技術納入研究領域。
在戰區組織的首次聯合演練中,他帶隊完成幾十種場景的仿真推演,創新提出8項作戰計算指標模型、1項作戰計算理論,為指揮所掌握態勢、研判形勢、定下決心提供了高質量保障支撐。
“這些成果不是我一個人做出來的。”曾文龍說,一人強不算強,團隊強才是真的強。在曾文龍的帶領下,科室13名業務骨干全部獲得西部戰區聯指中心值班資格,3人進入西部戰區專業骨干“人才池”。
聞戰則喜,這就是曾文龍——無論未來面臨怎樣的選擇,他的答案只有一個:朝著戰場的方向奮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