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老戰士郭瑞祥:永葆初心 不染“塵埃”
新華社發
“這是黨授予的最高榮譽,我一定要到現場來領。”101歲的紅軍老戰士郭瑞祥不顧家人勸阻,從大連趕往北京。
身著綠軍裝,坐在輪椅上的郭瑞祥,接受了習主席親自授予的“七一勛章”。
在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中,郭瑞祥是黨齡最長的一位,在黨84年。
年少立下報國之志
年少時,在河北鄉間私塾讀書的郭瑞祥,受進步同學影響接觸了共產主義思想。早年父親被地主殘害的慘痛經歷,讓郭瑞祥對這種反對剝削和壓迫的先進思想產生了共鳴。
16歲那年,郭瑞祥投身革命。1937年3月,郭瑞祥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一生跟黨走,從未有過動搖。七七事變爆發后,他在復雜險惡的環境中從事地下工作,收集了大量情報,同時負責發展黨員等工作。
一次,秘密行動遭到破壞。郭瑞祥的上級遇害,他也隨時有生命危險,黨組織成員一時分散隱蔽。危險過去后,郭瑞祥覺得“不能任由隊伍就這樣散了,必須重建隊伍、發展力量”。于是,他開始秘密聯絡老黨員和周邊村子的熱血青年。1939年,他發動40多名青年加入八路軍。此后,郭瑞祥先后參加大小戰役戰斗10余次,出生入死,屢立戰功。
1940年5月,在魯西南一個叫肖渠的地方,日軍兵分兩路發起進攻。
“戰斗非常激烈,戰友的鮮血染紅了溝溝峁峁。”時任新三旅八團一營一連指導員的郭瑞祥,帶領一個排迂回到日軍后方實行突襲。
盡管已經過去80多年,郭瑞祥對當年的戰斗細節仍然記憶如昨:“我命令戰士架起機槍向日軍掃射,日軍圍墻里的一批戰馬受到槍聲驚嚇,紛紛跳墻逃走了。”
“當時留守的日軍連死帶逃,我們乘勝追擊,繳獲了十幾匹日本戰馬、一批騎兵步槍和一挺歪把子機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郭瑞祥回憶。
機智果斷力挽危局
1946年秋,郭瑞祥擔任冀魯豫五分區東明縣獨立營政治委員。東明縣獨立營原本是地方武裝,副營長和一連長加入我軍后不良習氣一直沒有改掉。郭瑞祥反復給他們做思想工作,耐心講解我軍的宗旨、黨的紀律,講明軍隊組織紀律的重要性。同時,他狠抓部隊黨組織建設,出色完成部隊整編任務。
同年,郭瑞祥所在部隊在殲滅一股頑敵時,由于消息泄露,被增援的敵軍包圍。戰斗從拂曉打到天黑,戰士們水米未進,士氣有些低落。關鍵時刻,郭瑞祥組織黨員干部和積極分子成立突擊組。他一手持駁殼槍,一手緊握馬刀,率先沖了上去,帶領戰友一鼓作氣擊潰敵軍。
渡江戰役后,郭瑞祥所在的二野五兵團西進貴州,開展剿匪戰斗。1950年初,他負責對起義部隊進行教育,宣傳黨的政策及我軍的方針,在隨時可能發生反叛暴動的情況下,完成了對官兵的改造,并很快把他們分編到了我軍部隊,充實了我軍力量。
艱苦奮斗永葆本色
1979年,郭瑞祥從貴州省都勻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崗位離休。
走進郭瑞祥的家,最醒目的就是客廳的大書柜,里面裝滿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理論書籍。
“父親認為只有堅持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才能始終緊跟時代不掉隊。”四女兒郭惠麗說,父親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只要身體允許,每天都會讀書看報。
離休多年,郭瑞祥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衣服破了,都是自己縫補。“我們小時候背的書包,就是父親用舊軍雨衣做的。”郭惠麗回憶,父親有一件穿了十多年的羊毛衫,袖子破了也舍不得丟掉,剪掉袖子后改成背心繼續穿。
“父親的一言一行,我們耳濡目染。”郭惠麗說,家中6個兄妹有5個當過兵,轉業、復員到地方后都是普通的工作人員。“永遠不給黨和國家添麻煩,努力學習,艱苦奮斗,沒有共產黨員克服不了的困難。這就是父親給我們立下的家訓。”
閑暇時,郭瑞祥會把獲得的獎章、勛章拿出來擦拭。“我要時刻擦拭共產黨員的‘初心’,不讓它沾染一絲‘塵埃’。”郭瑞祥說。(范奇飛、鮑明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