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飛播任務39年,作業2600多萬畝,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
播撒無邊的綠色
核心閱讀
39年前,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開始執行飛機播種和防風治沙任務,此后雖經歷大隊更名、人員變換,但飛播航跡從未斷線。
克服低飛等多重困難,他們播撒草籽、樹種上萬噸,作業面積超2600萬畝,落種率、存活率達到先進水平,在茫茫大漠撒下無邊的綠色。
1982年5月2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下,簡易的土機場跑道邊,聚集了大量群眾——聽說要用飛機種樹,許多人前來圍觀。
當年,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積極開展飛機播種造林、種草任務。他們的不懈堅持,創造了一個個綠色奇跡:在“三北”防護林帶飛播成林超1000萬畝,在騰格里沙漠東緣、烏蘭布和沙漠南緣分別建成長350公里、寬3到20公里和長110公里、寬3到10公里的生物治沙鎖邊帶……
矢志不移耕耘藍天,造就豐碩生態成果
“飛機播種,只有保持50米左右的飛行高度,才能使樹種、草籽精準落在播區并間隔均勻。”第一茬飛播人之一、今年已經72歲的宋占清說,“高度越低,飛機越不好控制”。當年,盡管一無資料、二無設備、三無經驗,但為圓滿完成任務,宋占清等人多次向民航及林業部門請教,不斷改進飛播方案。
近了,更近了……宋占清駕駛一架飛機,不斷降低高度。離地五六十米時,種子傾瀉而下。播帶上9張一米見方的測試白布都接到了種子,而且數量達標——首次飛播試驗圓滿成功。
首戰告捷,拉開了該大隊執行飛播任務的序幕。此后39年,他們的飛播航跡從未斷線。其間,大隊先后4次更名、轉戰多地,但無論番號怎樣改、人員怎樣換,他們始終堅決落實黨的政策,年年執行飛播任務。
上世紀70年代,陜西榆林老城區面積僅有5平方公里,四周被沙漠包圍。“春栽夏死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這句流傳在群眾中的順口溜,道出了單純人工植樹造林的窘境。陜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說,沙漠里沒有路,造林物資運不進去,水、肥、人、牲口、機械處處受限。
1983年,空軍飛播隊伍進駐,榆林治沙迎來轉機。“飛機播種規模大、見效快。”石長春說,更讓人感動的是,執行飛播任務的官兵不僅專業過硬,而且干勁足、作風好。
空軍在榆林治沙飛播32年,造就了豐碩的生態成果。到2014年,毛烏素沙地榆林沙區境內860萬畝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石長春說,按原來每年人工造林10萬畝的速度計算,需要86年才能完成治理,而在空軍官兵不懈飛播下,僅用了32年。
困難面前毫不退縮,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
該大隊是改革開放初期較早承擔專業飛播任務的部隊,至今仍在擔負此項任務。
播區不是山區就是荒漠,地形復雜多變、氣流變幻莫測。執行飛播任務的運—5飛機,沒有自動或輔助駕駛設備,全靠飛行員手動操作。飛行過程中,遇到在半山腰陡坡上的播帶,他們必須緊握駕駛盤,不斷在山谷間做盤旋、上升、下降的飛行動作。更危險的是,飛播高度只有50來米,屬于超低空飛行,技術難度大、風險挑戰多、突發情況多。39年來,該大隊官兵成功處置10多起險情。
老一代飛播人崔光允,曾遭遇兩次發動機停車險情。“第一次是1992年,當時我正在加油,準備返回本場。”崔光允回憶,剛飛出跑道,飛機突然失去動力,“幸好跑道外是還算比較平坦的戈壁灘,我趕緊迫降、成功著陸。”
第二次更為危險。1994年6月6日拂曉,崔光允從一處簡易機場起飛駛向播區。12分鐘后,在200米左右高度,發動機儀表指針指向“0”。這意味著發動機停車,飛機失去動力了。
“我一看,前方是村莊,只有左后方有塊農田,而且是個緩坡。”崔光允說,接地時,飛機劇烈顛簸,順著坑坑洼洼的田地猛向前沖。他死死把住駕駛盤,終于迫降成功。
“從發現故障到降落,前后只有30多秒。根本來不及害怕,滿腦子想著如何處理,后來回想起來一身冷汗。”可盡管如此,崔光允仍然選擇堅守:從1983年起,他連續23年執行飛播任務。
狂風暴雨、烈日酷暑、強沙塵暴……該大隊官兵多次遭遇惡劣天氣,但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39年來,該大隊飛播航跡遍及7省(區)130多個縣(市),作業面積超過2600萬畝,播撒草籽、樹種1萬多噸,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
追逐沙海,不見綠水青山不收兵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全國擁政愛民模范單位……在該大隊展覽館,20多項表彰、88面錦旗,鐫刻著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廣闊藍天留下一道道聽從黨的號令、忠誠擔當使命的壯麗航跡。
以天為帳、以地為席,該大隊官兵執行飛播任務時,吃住都在野外。頭頂星月起、腳踏夜路歸,是飛播官兵的工作常態。許多飛行員都表示,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氣象條件是否適合飛播。
為了抓住一年中短暫的飛播時間窗口,該大隊誓言“太陽不落飛機不停”,在榆林創下“3架飛機一天飛播38架次,18天飛播40萬畝”的紀錄。
戰風斗沙三十九載,該大隊官兵戰勝了地形復雜、天氣多變等困難,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調式定量播種器,探索出適合西北地區的飛播方法,使得落種率、存活率等多項指標達到先進水平,先后多次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
“飛播林,既是生態林,又是致富林!到去年為止,該大隊累計幫助我們完成飛播造林581萬畝。”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飛播區235戶農牧戶的生活大幅改善,35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
“在我們眼里,飛播是一場守護生態的戰斗,風沙是敵人,種子是彈藥。”面向未來,該大隊大隊長辛嘉乘話語鏗鏘:“我們是群追逐沙海的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會有我們的身影,不見綠水青山絕不收兵!”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3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