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月里,火箭軍某旅官兵與家人往來書信4000余封——
流淌在官兵家書中的深情
“今朝合有家書到,昨夜燈花綴玉蟲”……3月中旬,記者在火箭軍某旅采訪時發現,不少官兵在期待家人的回信。
據該旅收發室統計,自去年5月旅里倡導開展“家書寄相思”活動以來,10個月里,官兵與家人往來書信4000余封,每一封都飽含著深情,寄托著思念。
在這個通訊便捷的時代,官兵為何愛用家書這種傳統方式傳遞思念呢?該旅領導告訴記者,親筆寫下的家書,是內心感情的流淌,家書所傳遞的感情,是微信、短信、電話等現代通訊方式無法替代的。而讓成長于信息時代的戰士愛寫家書,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這幾年,該旅堅持傳承優良傳統,廣泛開展部隊家庭共育活動,讓家書家訓成為培養“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重要載體。然而,當一份活動調研報告擺到旅黨委一班人案頭時,他們卻很受觸動。報告顯示:90%以上的官兵認為用微信、電話跟家人和朋友溝通十分便捷,完全不必浪費筆墨;更有官兵坦言,家書內容私密,寫信屬于個人行為,沒必要統一組織……
為了讓官兵體會家書所承載的情感內涵,該旅沒有馬上組織集體寫家書,而是由旅領導給全旅官兵上了一堂“紅色家書映照初心使命”的教育課,各營連組織“紅色家書告訴我們什么”大討論,讓官兵感受信仰的力量,體味家書不一樣的底蘊。
“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抗日女英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信,‘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那天的課堂上,一封封言語樸實、情感真摯的紅色家書,讓不少官兵深受觸動。授課的旅領導因勢利導,建議大家在教育筆記本上,試著給家人寫寫“心里話”。
技術營戰士耿望騰,入伍前曾是公務員,當軍車從繁華的都市駛向大山,坐在車中的他在心里產生了不小的落差。在訓練生活中,他一度悶悶不樂,很少向人打開心扉。鋪開紙筆,耿望騰本打算將苦惱對父親一吐而快,但仔細想了想,轉而寫道:“老爸,請放心,兒子是你的驕傲……”那一刻,耿望騰的腦海中不禁又浮現出身為退伍老兵的父親為自己送行時飽含期盼的眼神。
“寫家書、讀家書,其實是一個思考人生、凈化心靈的過程,有時候里面不經意的一句話,勝過教育中的千言萬語。”采訪中,四級軍士長崔德朝說起一次收信的經歷。
那天上午,崔德朝乘坐軍車外出參加軍事比武。軍車路過旅門口收發室時,收發室管理員劉傳雨遞上崔德朝妻子寄來的家書。一路上,看著滿篇鼓勵的話語,崔德朝感動不已,尤其是一年級兒子補充的那句“爸爸加油”,讓他差點掉下眼淚。
“就是拼盡全力也得給兒子樹個榜樣!”回憶起比武奪冠前讀家書的這個場景,崔德朝仍難掩激動。后來,他把比武奪冠的照片裝進信封里,并滿懷深情地在回信中寫道:“你們要好好照顧自己,等適當時候,把你們接過來團聚……”
聽了崔德朝的家書故事,劉傳雨說:“班長,我想以你為榜樣,爭取也當個冠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