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人妻在线,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国内精品久久精品,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優秀的作品產生在前線

——訪軍旅劇作家胡可

2019年06月13日08:40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英雄的陣地》劇照。這部劇創作于新中國成立后,是胡可以曾經生活戰斗過的“鋼鐵第一營”為素材來源、為流血犧牲的英雄而作,后被拍攝成電影。

  《槐樹莊》劇照。該劇是胡可為紀念新中國成立10周年專門創作的,以土地改革和農村合作化為背景,講述了幾個農村人物的經歷,在全社會產生熱烈反響。

  胡可近照。王晨光 攝

  胡可,著名劇作家,滿族。1921年2月出生于山東,1937年8月加入抗日游擊隊。戰爭年代,他曾創作多幕兒童劇《清明節》、多幕話劇《戎冠秀》、獨幕話劇《喜相逢》等。新中國成立前后,他又創作《戰斗里成長》《英雄的陣地》《戰線南移》《槐樹莊》等多部反映部隊和農村生活的作品,參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文代會。2007年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號。

  記者:您是怎樣與軍旅戲劇結緣的?

  胡可:1937年我16歲,跟著我二哥參加了北平郊區抗日游擊隊。他是地下黨員。年底時,我到了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上了軍政學校,后來被分到軍區抗敵劇社。

  記者:當時您在抗敵劇社演出,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胡可:1939年底反掃蕩以后,晉察冀軍區黨委召開黨代會。聶榮臻司令員找到劇社社長,說同志們想看《日出》,三天之內要求演出。因為三天以后就散會了,下次黨代會不知道誰能來、誰不能來。可是我們連劇本都沒有啊。我們就派一個同志連夜騎馬趕到華北聯合大學沙可夫同志那里,翻箱倒柜找到《日出》的劇本。拿到劇本以后,大家拆開劇本,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來抄臺詞,一段一段地開始對話排練。我們把牲口馱東西用的鞍架翻過來,綁上背包、蒙上布,就是沙發。女同志參軍時帶來的一點花衣服捐獻出來,自己做旗袍。三天三夜愣是把舞臺背景、服裝都收拾出來。數九寒天,演出是在一個棚子里的舞臺上,就后臺有幾盆炭火。臺下的觀眾都穿著棉衣,臺上的人穿著春夏衣服。我們就在那樣的條件下演了《日出》。

  記者:您是怎么走上創作道路的?

  胡可:我沒有上過高中,沒有上過大學,但是我在軍隊經歷了戰爭,接受了黨的教育,在敵后環境下我們和人民群眾密切接觸,經歷了勞動人民的洗禮。在敵后雖然條件很困難,但我還是堅持讀書。像《靜靜的頓河》《安娜卡列尼娜》和易卜生的劇本、契科夫的劇本等等,有條件就如饑似渴地學習。隨著敵后戰斗的殘酷,我們需要反映敵后戰斗的情況,需要自己寫劇本。1940年,我開始學習寫劇本,寫的第一個戲叫《五十九個殉難者》。

  記者:《戎冠秀》這部劇是您的代表作之一,您是如何創作的?

  胡可:1944年,在晉察冀邊區的英模表彰大會上,戎冠秀作為擁軍模范上臺發言。她發完言走下臺,臺下的戰斗英雄都擁上前去圍著她,我感覺就是兒女圍到了母親的身邊。此后,劇社分配給我任務,要我寫戎冠秀。表彰會一結束,我和胡朋同志就去平山縣下盤松村戎冠秀家去體驗生活。那些日子里,胡朋為了演她而熟悉她,跟戎冠秀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就訪問她和鄉親,晚上在小油燈下寫劇本。1944年夏天,這部劇在敵后根據地上演,1946年又在張家口公演。

  記者:1959年,您創作反映農村題材的話劇《槐樹莊》,又以戎冠秀為原型塑造了郭大娘這個人物。

  胡可:1958年秋,我接到任務,為紀念建國10周年,我要為新成立的戰友話劇團寫一個劇本。我就考慮以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為背景,寫幾個農村人物的經歷,以戎冠秀式的老黨員為主。當時話劇團經常來催稿,只能寫一幕交一幕,全劇在1959年4月完成。這部戲后來被八一電影制片廠改編成電影。拍攝完正值1962年秋,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剛剛開過,《槐樹莊》這樣一部反映農村合作化的電影受到重視。但是在文革中,這部劇被篡改,面目全非,說明書上卻一直印著“編劇胡可”,這讓我非常痛苦。粉碎“四人幫”以后,我把原劇本收入我的劇選作,以示區別。

  記者:《戰斗里成長》是您在新中國成立后發表演出的第一部作品。這部劇還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上演。

  胡可:土改后,農民子弟踴躍參軍。當時軍區就讓我們寫一個有助于教育新戰士的戲。當時我是劇社創作組組長,就帶著四個同志一起到新兵團了解情況,開始創作。大家分幕執筆,最后我統稿,取名叫《生鐵煉成鋼》。初稿出來還沒來得及修改,就接到部隊攻打太原的任務。我就帶著劇本到了太原前線。有改寫劇本的想法,但一直沒動筆。北平和平解放后,抗敵劇社改編為華北軍區政治部文藝工作團,創作組的同志也都有了新崗位。1949年,我參加第一次文代會,看到別的地區寫的戲都很好,我也想努力創作。有了太原前線的生活感受,我決定把《生鐵煉成鋼》改寫好。劇本增加了兒子怎么到了部隊、怎樣受教育和成長的戲,著重反映部隊生活,并改名《戰斗里成長》。我把劇本交給丁玲同志,劇本得以在《人民文學》發表。

  記者:《英雄的陣地》這部劇是如何創作的?

  胡可:我認為這部劇創作的難度和它的成就,超過了《戰斗里成長》。1945年10月到1946年夏,我扎在第三縱隊第八旅第二十三團一營,當宣傳員、教歌員、讀報員,跟官兵一起戰斗。1946年,一營因為作戰英勇頑強,被軍區授予“鋼鐵第一營”的稱號。我知道這一消息,就重訪老部隊。這次回去,我熟悉的那些戰友們,有的犧牲了,有的負傷了。我覺得我有責任要好好寫寫那些為人民解放而流血犧牲的戰友們。我要寫出解放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要寫出人民群眾對戰爭的貢獻。所以,這部劇的人物原型,都來源于我熟悉的戰友和群眾。

  記者:《戰線南移》這部劇的背景是抗美援朝,您是如何創作的?

  胡可:1952年春出發去朝鮮之前,聶榮臻司令員把我們幾個創作人員召集起來,他要求我們不要像過去一樣只了解戰士,還要了解干部和指揮機關;不但要了解步兵,也要了解其他兵種;要了解前方和后方的整個戰爭。我跟著部隊一起上前線,參加戰斗全過程,跟著志愿軍官兵打下高地山頭,看到了戰爭的各種場面。對我來說,這是現代戰爭的一個學習班。我的創作素材是親自體驗得來的,虛構的故事也是以我的真實感受為基礎的。我一直記著我們臨撤離前被敵機轟炸、管理科長犧牲的情景。回國第二年,我就寫出這個劇。這個劇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能夠戰勝強敵,也歌頌了從戰爭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一代軍人。

  記者:您怎么理解戰場與文藝的關系?

  胡可:聶帥曾對抗敵劇社講過,說真正革命的文藝產生在斗爭激烈的地方,產生在前方,產生在敵人的碉堡下面。去抗美援朝戰場前,他又提到了這些話,就是讓我們去真實的戰爭環境尋找創作源泉。真正優秀的作品都產生在前線和堡壘附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記者 袁麗萍)

(責編:李方園(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