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到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去
下部隊開展調研、指導工作,有兩種單位可供選擇:一種是問題少、發展順的,另一種則是困難大、矛盾多的。對領導干部而言,兩者不可偏廢,尤其要多到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去。
曾聽說過這么一件事。一位機關領導下基層盡量避開個別單位,原因在于,那里遺留問題多、牢騷抱怨多、發展難題多。與大家見面,難免要聽意見建議、留下態度。表現淡漠一些,對大家的呼聲不接招,就有可能被人議論,降低威信;表現積極一些,又怕許多難題、問題順勢纏身,一旦解決不了,還會落得個能力不夠、擔當不夠的差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干脆選擇少觸碰。
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既是發展的突破口,也是能力的磨刀石。到困難大矛盾多的地方去,把問題的癥結找出來、把該守的規矩立起來、把破解的思路理清楚,既科學合理又不失原則,既解決實際困難又解開思想扣子。硬骨頭啃下來了,或可形成示范效應,影響并帶動整體向前邁進。破堅冰攻堡壘的過程,也是經風雨長本領的過程,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和樞機,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發展的征途上,矛盾躲不開、困難拖不得,否則只會越積越深、越堆越厚。特別是現在,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深水區,許多難題紛繁交織、具體而微。比如,干部超編較多,如何實現既消腫又保留人才?全新配屬關系,如何提高指揮效率、增進融合深度?小機關大部隊,如何轉變指導方式、更新抓建理念……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但各個單位程度深淺不同。邁過這些關卡,必須勇于擔當、迎難而上,決不能躲著矛盾走,繞著問題溜。
有一幅畫面,我們都不陌生。嚴冬的雪夜,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常委開會,人到齊后,他直接領著大家到蘭考火車站。那里,成群的災民蜷曲在貨車上、擁擠在候車室里……勇于直面矛盾、破解難題,焦裕祿為領導干部樹立了榜樣。具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保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氣神,難題和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肖 瑤 谷遠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