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然為之”應成為軍人的精神常態、工作常態和生活常態
據報道,某旅是一支在改革中組建的新部隊,專業對口率不高,卻在實彈演練中打出22發22中的成績;全旅抽組自35個不同單位,卻連續完成18項重大軍事任務……該旅領導認為,新部隊在建設發展中固然面臨“拓荒”的種種艱難,但付出艱苦努力總會找到解決辦法。
“奮然為之,亦未必難。”這是明代歸有光留下的名言。守攤度日,往往是安穩的;搶灘登陸,往往是冒險的。但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改革本就是一項挑戰與機遇同在、風險與成就并存的事業,沒有一點“奮然為之”的精神,是很難有所作為的。只有那些砥礪奮進、一往無前的人,那些乘風破浪、攀登高峰的人,才能飽覽無限風光。
但凡是偉大成就,沒有唾手可得的。造原子彈不難嗎?但錢學森等人不畏艱辛,排除萬難,終于讓祖國“挺直腰桿子”。造核潛艇不難嗎?但黃旭華等人矢志鉆研,“人間蒸發”30年,終于讓中國人的核潛艇夢開花結果。如今,載人航天、嫦娥探月、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取得哪一項成就不難?但靠著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奮然為之”,我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鑄就了一個又一個足以彪炳史冊的奇跡。
但不可否認,“奮斗無用”的想法仍有一定市場。有的人過于看重外部條件制約,認為“干了可能也白干”;有的人遇到挫折就退縮,經常半途而廢;還有的認定“靠奮斗不如靠背景”,催生出消沉失望、無所作為等表現。實際上,信奉所謂的“宿命論”“關系學”,不僅無益于改變現實處境,而且會帶來精神世界的空虛;而“奮斗無用”,或許只是為放棄努力尋找的借口。“拼這拼那,不如拼搏。”靠實干立身創業、靠拼搏成就夢想,永遠是成長成才的正道。
軍事領域的較量,從來就是實打實的對抗、硬碰硬的比拼。對于軍人來說,須臾離不開“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的使命意識,“馬踏三秋雪,鷹呼千里風”的熱血情懷。反之,如果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想個人的事多,想打贏的事少,那還怎么打仗?又怎能打勝仗?從這種意義上說,“奮然為之”的狀態,理應成為軍人的精神常態、工作常態和生活常態。
當前,“時和勢總體有利,但艱和險在增多”。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廣大官兵只有砥礪“奮然為之”的精氣神,一絲不茍研戰、一門心思備戰、一腔熱血奮戰,才能攻堅克難,成就未來。
(炮兵防空兵學院鄭州校區 武曉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