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后勤與裝備力量的戰略運用
要點提示
創新后勤與裝備力量的戰略運用,應該著眼后勤與裝備力量具有社會服務和建設特征積極發揮有效塑造態勢的前出作用,著眼后勤與裝備力量具有綜合性和兩用性特征積極發揮有效管控危機的穩定作用,著眼后勤與裝備力量具有建設性和威懾性特征積極發揮有效遏制戰爭的懾止作用,著眼后勤與裝備力量具有保障性和基礎性特征積極發揮保障打贏戰爭的支撐作用,實現后勤與裝備力量運用價值最大化效能最大化。
戰爭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激烈對抗,從某種意義上講打仗就是打保障。后勤與裝備力量是戰爭裝備與物資的直接提供者,沒有“糧草”就不能進行戰爭,而沒有“先行”的“糧草”,也就無法構建勝戰的舞臺。同時,后勤與裝備力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軍事力量的某些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現出“非戰爭”屬性,具有政治外交、軍事安全、經貿和文化等多重戰略價值,這就決定了后勤與裝備力量運用的范圍與領域更廣闊,其軍事戰略功能更具有多重性。
積極發揮后勤與裝備力量在有效塑造態勢中的前出作用
后勤與裝備力量由于具有社會服務和建設屬性,政治外交效果好,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避免政治和外交風險,獲取重大的戰略效益和深遠政治回報的軍事力量運用方式。不少國家都把后勤與裝備力量運用作為一種國際軍事合作的重要樣式和獨特形態,在政治外交的緊急時刻、國家利益的攸關區域,通過后勤與裝備力量運用釋放軍事合作誠意,運籌國際關系,平抑各種戰略力量,實現自身的戰略意圖。如美軍專門組建了民事行動部隊,參與科威特的基礎設施、商業、公共安全、公共服務以及人道主義援助等五大領域恢復重建;在伊拉克成立了省級重建小組,對伊拉克地方管理、商業發展和農業等領域給予技術援助;在阿富汗,美軍通過援建道路、診所、學校、小型商業以及創造就業機會等方式,爭取民心。為拓寬軍事合作渠道,日本悄然通過后勤與裝備力量運用加強其軍事影響力,向印度出口“US-2”水上飛機,向印尼、越南、東帝汶、柬埔寨、蒙古以及湯加6個國家提供掃雷、醫療等“非戰斗領域”保障支援,實現其戰略目的。
作為軍事合作領域一種重要的力量運用模式,后勤與裝備力量在國際戰略博弈、實現國家對外戰略和維護國家利益過程中,必然成為有效塑造態勢的重要支點和前出力量。后勤與裝備力量應更加靈活地參與到國家力量、國家形象和尊嚴的塑造之中,充分發揮后勤與裝備力量保障隊、戰斗隊、建設隊的多重作用,把服務與建設、軍事存在與維護和平的功能有機融合起來,通過國際救援、國際維和、國際護航等形式拓展到更廣闊的國際舞臺,力爭在道義制高點上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進而提升國家政治上的影響力。
積極發揮后勤與裝備力量在有效管控危機中的穩定作用
安全利益是主權國家生存與發展需求的基礎,是國家最基本的利益訴求。后勤與裝備力量作為同時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等領域的軍事力量,資源通用、行動共需,具有軍民和平戰兩用特性,具備特有的快速反應和綜合性、建設性、服務性、專業化等多維能力,必然成為國家管控危機和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及社會重建的戰略力量和拳頭部隊。歷史經驗證明,能否掌握維護國家安全和管控危機的戰略主動權,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后勤與裝備力量應對危機的能力和水平。充足的物資儲備、強大的投送能力、完好的裝備器材能為有效控制危機擴展、阻斷衍生性危機的產生、降低社會動蕩奠定堅定的基礎。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行動中,面對道路損壞、橋梁倒塌、交通受阻、通訊中斷、余震和次生災害頻發的種種困難,我軍應急物資儲備和救援體系保障有力,防疫防護和醫療救治措施快捷有序,信息發布、輿論引導、輿情分析及時準確,發揮了穩定社會的戰略作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全面檢閱和展示了我國抵御風險能力。
能否掌握維護國家安全和管控危機的戰略主動權,取決于國家戰略能力的高低。后勤與裝備力量要從政治高度和國家利益全局出發,充分發揮領域的綜合性、內容的多元化、范圍的廣泛性優勢,積極擔當有效管控危機的戰略力量。通過后勤與裝備力量的有效運用,科學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天災”,管控恐怖主義、地區軍事沖突等“人禍”,努力解決危機過程中出現的組織亂、響應慢、資源缺、能力弱的問題,自覺防范各種風險,應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復合性風險和挑戰,全面提升控制危機的應對能力,為維護國家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國家戰略利益提供有力的支撐。
積極發揮后勤與裝備力量在有效遏制戰爭中的懾止作用
當今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之大變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地區沖突和動蕩此起彼伏,恐怖主義和分裂活動層出不窮,核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形勢嚴峻,國際體系進入加速演變和深度調整時期,遏制戰爭成為人類追求的首要選項。強大的常規武器毀傷和威懾能力以及戰爭準備的堅定性,更有助于在戰略博弈中占據主動,遏制戰爭。2017年4月美國向阿富汗“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投下號稱“炸彈之母”GBU-43大型空爆炸彈,9月俄羅斯就在敘利亞的代爾祖爾投下被稱為“炸彈之父”的巨型非核炸彈。美國和俄羅斯相繼投擲巨型炸彈,可以看作是信息化時代常規威懾手段的一次展示和較量。保持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必須基于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綜合運用核威懾、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威懾和軍事演習、海上巡航、戰備建設等多種威懾手段。武器裝備力量的價值不僅在于最終“決戰”“勝戰”,還在于懾戰止戰。誕生于冷戰對抗中的導彈防御系統,已從冷戰“武備庫”中的單一的“戰爭工具”,轉變為信息時代國際政治舞臺上遏制戰爭的重要手段。
有效運用后勤與裝備力量,可以更加明確地體現出國家政治意志、經濟能力、戰爭潛力、武器水平和群眾基礎等情況,具備直接軍事行動難以實現的威懾功能。保障行動作為一種非直接的軍事行動,可以更加靈活、更為堅定地表達國家意志,展示國家綜合軍事實力。美軍認為“充足的后勤資源和能力傳達著國家打持久戰的意志”“后勤部隊戰備程度的提高和國防預備役后勤力量的啟用,或數量減少了的作戰資源戰備程度的提高,都可以使緊張局勢趨于緩和”,并指出“這些行動通常比戰斗部隊擺出作戰姿態具有更少的挑釁性,故常被視為聯合作戰計劃中的威懾手段”。因此,應努力構建現代化的軍事后勤與裝備軍民融合體系,把后勤與裝備力量的應急準備和長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發展多維空間的后勤和裝備力量,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實現以有懾無、以高懾低、以少制多、以快制慢,促進后勤與裝備力量威懾能力的不斷躍升。
積極發揮后勤與裝備力量在保障打贏戰爭中的支撐作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戰爭強度高、節奏快,單位時間內的物資消耗成倍增加,戰爭準備的時間越來越長,通常是由后勤與裝備力量率先拉開序幕,先行的趨勢更加明顯。海灣戰爭只打了42天,但美軍對后勤與裝備力量的戰略調整部署與作戰準備持續了近半年之久,才刮起了“沙漠風暴”。伊拉克戰爭的主要作戰行動雖然只進行了43天,但美軍在海灣戰爭之后就著手準備,如果沒有這些先行一步的保障力量,美軍就很難及時形成陸海空天電五位一體的對伊攻擊態勢。美軍目前在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00余個海外軍事基地,預置了大量的裝備、物資器材,形成了與強大的戰略投送能力相結合的全球勤務力量運用體系,保證其全球戰略的實現。俄軍在敘利亞戰場,對“伊斯蘭國”和反政府武裝的精確打擊,得益于其早先建立的拉塔基亞軍事基地,特別是先期預置的裝備器材等戰略物資。可以看出,不管未來戰爭突然性多大,戰爭樣式如何發展,戰爭準備始終是個長期的、系統的過程,后勤與裝備保障力量必須先行,及早籌劃。
保障打贏是后勤與裝備力量的根本職能和建設目標。在現代戰爭中后勤與裝備力量不僅要求行動要先行于作戰行動,更要在戰略籌劃、戰略部署上先行。要著眼現代戰爭陸海空天電多維、信息火力一體的特點,緊貼作戰需求和保障任務,超前謀劃、先行建設,緊前部署、靠前保障,以后勤與裝備力量的體系化、常態化、實戰化運用為抓手,形成戰略戰役戰術相配套、陸上海上空中相銜接、基地與機動相協調、現役與后備相結合的新型作戰能力和保障力量體系,推進由國土防御型作戰保障向攻防兼備型作戰保障轉變,實現由立足陸上保障為主向海空等多維戰略空間保障拓展,夯實戰爭準備的物質技術基礎,掌握克敵制勝的主動權。
(潘競科 楊文哲 李學軍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聯合勤務學院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