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兵備戰不能拖拖拉拉
某部年終工作總結時,對年初計劃解決的涉及備戰打仗的問題“回頭看”,結果發現,有不少沒有完成,有的甚至還沒有“破土動工”。這一拖拉現象值得深思。
打仗是力量、速度、效率的競賽。戰場上有一種說法:有時增加一個團、一個師并不能結束戰斗,而早到幾小時、幾分鐘就能解決問題。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你拖拉,但時間不會,錯過了機會之窗就等于失去了勝戰之約;戰爭是以命相搏的,你拖拉,但對手不會,他們往往會瞅準你的短板弱項給你以致命一擊。歷史經驗表明,一支軍隊要想在戰場上打贏對手,就必須在練兵備戰中贏得時間,跑贏對手。
二戰名將朱可夫元帥有個整治拖拉的故事。在他任坦克師師長時,一次深夜檢查裝備擦拭保養情況,發現有個連隊的坦克沒有按規定擦拭就停進了車庫。原來這個連隊演習返營時已近深夜,連長決定讓官兵先休息,準備第二天早上再徹底清理。在常人看來這事再平常不過,朱可夫卻能小中見大:一旦敵人夜里突襲,這些裝備因保養不善而拉不出去,豈不誤了大事?一旦整個部隊都養成了拖拖拉拉的習慣,豈不引發更嚴重的后果?于是,當即命令該連連夜擦拭坦克,事后還將那位連長改任他職。
“常備,常備,長著哩,慢慢來吧!”這是一些人對常備不懈的模糊認識,也是造成拖拉現象的原因之一。戰爭年代,稍微的遲延,稍微的松懈,帶來的可能是血的教訓。而遠離了鼓角爭鳴的今天,由于缺少檢驗和考驗的機會,于是分秒必爭的備戰意識不那么強烈了,緊抓快干的實戰準備不那么急迫了,一些工作和建設能拖就拖、一拖再拖。拖到最后,把官兵的戰斗激情拖疲了,把部隊戰斗力拖垮了,把建設一流軍隊的期限拖長了。
我們常講要“打贏未來戰爭”,事實上,面對異常嚴峻復雜的安全形勢,我們不但應準備“打贏未來的戰爭”,更應時刻準備“打贏今天的戰爭”;不但應著眼“假如戰爭明天來臨”,更應立足“今夜準備戰斗”。等到“狼來了”才想到扎籬笆,等于“動員令”發布之后才想到工事還沒有修完,為時晚矣、悔之晩矣!(張西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