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輕薄歷史的行為大聲說“不”
“這些自拍錯在哪兒了?”最近,一則微信廣為流傳:以色列一位藝術家挑選了游客在柏林大屠殺紀念館的搞怪留影,然后將圖片中肅穆的建筑背景替換為大屠殺中真實的歷史場景。背景一換,歷史瞬間來到眼前,累累白骨、層層尸墻,游客的輕佻搞怪顯得特別刺目,讓人難以接受。這位藝術家說:“拍攝這些搞怪照片很不應該,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地方。”
在“很沉重的地方”做出不得體的舉動,這樣的現(xiàn)象在中國并不陌生。例如,參加一些重要紀念活動,有人旁若無人地接打手機、大聲交談;一些重要歷史紀念場所,有人隨心所欲地亂寫亂畫、拋扔垃圾,甚至騎踩英雄雕像。如此種種,表面上是少數(shù)人不懂規(guī)矩、素質低下,深層次則是對歷史、對先人缺乏敬畏,既很可悲,又令人生厭。
去年的南京燕子磯,有青年身著日本武士服,手舉木質武士刀,背對長江擺出劈、砍等各種姿勢,旁邊有人給他拍照,而3天后就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同樣是去年,哈爾濱市雙城區(qū)改造,當?shù)卣m然明令“文物保護建筑不在此次征收范圍,禁止拆除”,可這次強拆,連同劉亞樓舊居在內,共破壞了7處革命舊址。某抗戰(zhàn)題材電視劇中,日本軍服上竟然出現(xiàn)解放軍07式服裝的級別資歷章。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我們民族素有慎終追遠、銘記歷史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本身是有品格的,在人們心中既包含了史實也蘊含了追求。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歷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反映的不僅是思想情感、心理訴求,更是立場觀點、價值取向。對歷史缺乏敬畏,實則是撕裂了民族文化心理的共識,撕裂的程度有多深,人們的反對就有多強烈。
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都是我們安身立命、繼續(xù)前行的基礎。特別是近代史,那些慘痛的記憶,同樣激勵我們砥礪前行。比如,落后就要挨打、失敗就會辱國的深刻警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頑強意志,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等等。不論是痛苦、挫折,還是成就、輝煌;不論是風雨如晦、不絕如縷的艱難時局,還是盛世初開的如歌歲月,歷史一直都是令人警醒的鏡子、催人奮進的號角。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一個民族要往前走,又豈能忘記這些歷史?
這些年,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起,值得我們所有人警醒。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極盡卑鄙手段,全面抹殺先輩的革命史,抹黑偉人的奮斗史,歪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史。“士茍貞志砥行以自尚,則虎狼失其暴,蝮蛇失其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銘記歷史、敬畏歷史,才能挫敗其“去國滅史”的陰謀。事實證明,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其成功必然建立在尊重本民族歷史遺產的基礎之上。無視歷史、割裂歷史、假設歷史、否定歷史只會誤入歧途。
敬畏歷史的情感,不會憑空產生。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也曾大力提倡“讀史愛國”,他說:“夫讀史之效,在發(fā)揚祖德,鞏固國本,不讀史則不知前人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后人守成之不易,愛國之心,何由而起?”除了在學習黨史軍史中汲取營養(yǎng)、完善人格,整個社會也要努力營造敬畏歷史的良好氛圍。在歷史面前,只有每個人心中都明白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什么該倡導、什么該制止,才能做出無愧于歷史的事情來。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歷史這面鏡子映照著人們認知過去、對待自我的態(tài)度,也照見了喧囂背后的世道與人心。今天,中華民族的能量積蓄已久,其噴薄之勢已然照亮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前進的動能。每個人都應成為富有歷史感的現(xiàn)代公民,尊重史實、心存敬畏,珍視歲月長河中凝結的“精神珍珠”,向輕薄歷史的行為大聲說“不”!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所所長 金立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