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人妻在线,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国内精品久久精品,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

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黨史專家:紅軍到達陜北后為何能迅速"落地生根"?

2016年09月13日15:32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初秋時節,陜北高原依舊滿目蒼翠。一座25米高的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矗立在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的勝利山上。山腳下,南來北往的游客絡繹不絕,或在紀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視著浮雕凝神深思,追憶紅軍長征的往昔崢嶸。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歷盡千難萬險抵達吳起。當時吳起還是一個鎮,交通偏僻、人煙稀少。但就是在這塊貧窮閉塞的土地上,中央紅軍迅速“落地生根”,并開啟了在延安13年的光輝歷程。

陜北,緣何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繼而又成為中國革命的出發點?

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鈞說,到達陜北后,黨中央一方面指揮打贏了直羅鎮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甘蘇區的“圍剿”,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另一方面,及時糾正了當時蘇區的錯誤肅反,使西北根據地轉危為安。

此時,初步擺脫困境的中國共產黨人,站在更高的歷史起點上,以富有全局性的戰略眼光,考量著中國革命的未來。

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成為時局的重大轉折。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共產黨人鮮明提出,黨不僅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

“這在黨的理論上是‘石破天驚’的新話。”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學科研部教授王濤說,瓦窯堡會議提出將蘇維埃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的重大調整。自此,一切革命階級都被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下,為此后黨領導全民族抗戰和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這也是紅軍能夠迅速在陜北‘落地生根’最重要的保障。”

根據地的面貌自此煥然一新。黨的土地政策、知識分子政策、文化政策隨之迅速調整,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原館長王志厚講述的一段往事,生動詮釋了當時發生在陜北的變化。

“瓦窯堡有個文化人叫侯錫康,出身富人家庭,原本是教師,因為擔心出身問題,不再從事教育工作。干部就上門向他解釋黨的政策,告訴他無論出身如何、過去表現如何,都既往不咎,只要認同黨的主張,就可以繼續當教師。這個人后來一直在當地教書育人,成為頗有影響力的文化人。”王志厚說。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抓住“一二九”運動后全國抗日熱情高漲的時機,迅速恢復了黨在華北地區的組織和干部隊伍。此外,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推動整個干部隊伍的覺醒。“這些工作,為黨領導全民族抗戰,提供了必要的組織基礎和干部準備。”王濤說。

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發展到30萬人,到到達陜北后不足3萬人,找到了正確政治方向的中國共產黨,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在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之后,思想上和組織上走向成熟,由于掌握了真理,才能迅速在陜北扎下根來。也正因為如此,陜北才成為長征落腳點、革命出發點。”王濤說。(陳晨、梁愛平)

 

(責編:實習生 王璐佳、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