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軍港內停靠的潛艇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月24日報道,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水下無人航行器和擴音裝置以監聽中國核潛艇動向。
美媒稱,去年11月,就在一艘中國核攻擊潛艇通過附近的馬六甲海峽之前幾周的時候,在擁擠的新加坡水域曾進行了一次不同尋常的試驗。
相關人士稱,美國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利用了一臺名為“海星”的水下無人航行器,對監測海面以下活動的辦法進行探索。這項試驗是由美國軍方和新加坡國防部發起的。
這項名為“使命工程”的行動的目的,是將新加坡的水下監測系統納入專門用來追蹤潛在敵對潛艇的美國監測系統。此次試驗也是美國使用自己的水下無人航行器并結合友好國家的數據,來強化潛艇監測系統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美國的潛艇監測系統最早可追溯到冷戰初期。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在本國海岸附近以及英國與冰島之間海域等戰略通道的海底,廣泛設置水下擴音器,以監測駛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蘇聯潛艇。這些由電纜連接的“水聽器”,是被稱為“聲音監測系統”的全球秘密網絡的一部分。美國在1991年解密了“聲音監測系統”,使之可用于諸如追蹤非法捕魚活動或跟蹤鯨等民用目的。
但在最近幾年,美國及其盟國在亞洲重新啟用或升級了該系統的部分要素。一方面為了應對俄羅斯恢復的水下活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監視中國不斷增強的潛艇能力。
這些軍官還表示,美國海軍正在設法從其他國家在該地區——特別是在中國潛艇前往太平洋和印度洋必經的交通要道附近——使用的傳感器上獲取數據。
格林納特說:“在這方面我們與澳大利亞和日本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并正在致力加強與韓國和新加坡的合作。馬來西亞和印尼的興趣和意愿也在增強。”
“聲音監測系統”水聽器在亞洲的確切位置仍屬機密。了解這一系統的研究人員和前潛艇軍人稱,在日本以及澳大利亞的圣誕島周圍有一些水聽器陣列,前者在冷戰時期對蘇聯潛艇的搜尋中曾發揮重要作用。
有線水聽器的問題在于,它們需要定期維護以及在友好國家設置海岸站。固定的海底監聽器實際上只能起到觸發式報警裝置的作用,表明有一艘潛艇當時正在經過,而且它們在不擁堵的相對較深的水域最為有效。
最近美國努力的重點,是發展適用于像中國海岸附近海域那樣的擁堵和淺水海域的海底移動監聽網。
美國海軍已經部署了一個這樣的網絡——“不間斷沿海水下監控”系統(PLUS)。該網絡使用的是通過衛星傳遞數據的海底傳感器和無人航行器。
最大的障礙:大多數水下無人航行器都依靠只能堅持幾個小時的電池驅動,而且鑒于在水中傳輸數據非常緩慢,與它們進行通信也很困難。
新加坡近年在水下聲學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開發出一個名為UNET的系統監測本國近海中的活動。該系統把海底傳感器、水下無人航行器和水面通信節點組成一個網絡,通過手機通信網絡傳遞數據。
11月試驗的目的是把UNET系統聯入美國的Seaweb系統,后者正由美國海軍研究生院利用海軍研究處提供的經費開發。
有關Seaweb系統的公開信息顯示,該系統旨在把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潛艇傳感裝置組建成一個新的全球網絡。
美國太平洋潛艇部隊司令、海軍少將菲利普·索耶稱:“Seaweb系統背后的理念是通過海底環境把不同節點聯成網絡,從而能夠獲取這樣的數據并把它們傳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不管是新加坡還是圣迭戈。要想能夠觀測和監控所有活動,我們需要網絡化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