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无码人妻在线,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国内精品久久精品,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最

人民網>>軍事

甲午戰爭前清軍動員制度落后 軍隊如烏合之眾

徐奎

2014年09月24日13:51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1871年,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曾預言,“中國和日本若有戰爭,一定是小國勝大國敗。中國人來歐洲就是談生意,買槍炮艦艇,買完就走;而日本人則翻譯典籍,學習我們的制度。中國人只買看得見的東西,這樣的國家能不敗嗎?”23年后,俾斯麥一語成讖。李鴻章等人發起“洋務運動”,企圖救亡圖存,但其最大弊端在于抱殘守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清政府只重視器物的開發,而不重視觀念和制度的改變,最終釀成苦果。中日甲午較量,其實也是新舊動員制度的一次劇烈碰撞,日本的新制度打敗了中國的舊制度。

日本“以德為師”建立預備役制度

日本是亞洲較早仿效歐洲建立預備役制度的國家。早在明治維新前,日本國內就有人極力推崇“西洋兵制”,主張“所有境內居民,均自20歲起一律充當兵士,受三年軍事訓練”。1868年,明治維新政權建立后,首先將軍事改革的重點集中在兵役制度上,以求統一藩兵,建立起直屬中央政府的近代化軍隊維護政權穩定。在學習借鑒歐洲經驗建立新兵役制的過程中,日本先是學法國。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德國預備役制度發揮出前未有的作用,從此聲名遠播,日本人轉而效法德國。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150余人的大型代表團對歐洲一些國家的軍事制度進行了全面考察,考察結果更是堅定了日本人“以德為師”的信念。

日本人學習德國,先是建立了義務兵役制。1873年,日本政府正式頒布了《征兵令》,規定日本男性公民不論貧富貴賤、地位高低,都有為國服兵役的義務,從而建立了以普遍義務為原則的武裝力量平戰時補充制度——國民義務兵役制。甲午戰爭中,多名適合兵役條件的皇室成員應征入伍,并且參加了戰爭。國民義務兵役制的確立,為日本建立近代動員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確立了義務兵役制之后,日本人又學習德國人建立了先進的預備役制度。1887年,日本聘請了德國軍事理論家老毛奇的得意門生——麥克爾到日本軍校任教。根據麥克爾的建議,日本政府在1889年對《征兵令》進行了重大修改,廢除了一切免役規定,強調“國民皆兵”,凡年滿17歲至40歲的男性國民,都有義務承擔國家的兵役。按此規定,日本兵役義務分為四類:一是現役,年滿20歲者服現役三年;二是預備役,現役期滿者服預備役四年;三是后備役,預備役期滿者服后備役五年;四是國民兵役,年滿17歲至年滿20歲以及后備役期滿至40歲者為國民兵役。

日本兵役制度改革,為日本戰時快速動員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時,日本陸軍平時基本保持在六個師團和一個近衛師團的規模,總人數12萬多。正是有預備役制度的支持,使日本在戰前短期內就將陸軍從平時的12萬人擴充到24萬人,而且所補充的兵員大都經過軍事訓練,有著良好的軍事素養。

在戰爭中,日本民間各地自發掀起征朝義勇軍活動,相繼組織了義勇隊、決死隊、拔刀隊等團體,向政府請愿參加赴朝作戰。8月7日天皇頒詔:“各地臣民、義勇兵之團結,乃忠良愛國之舉,朕至情盡知。然臣民應勤勉操守各自定業不可怠慢,朕之所望乃國民生殖之大要,實為富國強兵之源,今民間自愿義兵之舉尚無必要!绷x勇軍“禁止詔”發布后,各地義勇軍團體相繼解散,但是國民的戰爭熱情沒有冷卻下來。這支民間力量作為后備役被軍隊募集為總規模達到15萬人的軍夫大軍,承擔戰時物資輸送、糧草彈藥搬運任務。日軍將軍夫納入作戰部隊編制序列,同時給予高薪,戰場上軍夫的薪金比士兵的薪水還要高。同時,軍與由國內商社作為中介組織征募,由商社出面承攬日軍兵站的后勤保障業務。正因為有著嚴格的組織管理關系,這些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軍夫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戰后就有史學家評論指出,甲午戰爭也可以說是軍夫之戰。

烏合之眾的制度根源

在甲午戰爭中,各路清軍部隊存在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從將軍到兵勇普遍膽小怯戰。炮聲一響,官兵驚慌失措,如驚弓之鳥,魂飛魄散,甚至未戰先逃事件也屢屢發生。比如,在平壤會戰中,清軍大部隊尚未正式突圍,已有清兵兩人一組、三人一伙,從城內溜出,私自逃亡。逃跑速度之快,丟棄武器糧草輜重之多,堪稱近代戰爭史上一大奇觀。如此烏合之眾,又怎能與日本的堅船利炮抗衡。歸根溯源,實乃落后的兵役制度使然。

清朝最早實行世兵制。建立政權后,承平日久,八旗軍日漸衰敗。為了維護統治,迫不得已改制實行募兵制度。兵勇服役大多是為了獲得軍餉。大多數兵勇士卒來自沒有特權的貧困階層,從軍成為窮人躲避饑餓、解決溫飽的一種特殊“職業”。募兵制度下的軍隊沒有明確的服役年限,軍中老中青混雜,士兵的年齡和作戰經驗參差不齊,戰斗力薄弱。到了19世紀中葉,清廷日漸衰落,朝廷放松了軍事制度上的中央集權,由各省督府自行招兵買馬,兵餉也由各省督府自籌自支。因此,當時招募組建的勇軍和練軍,都帶有深厚的地方勢力色彩。為了籌餉,朝廷又允許軍隊經商,軍隊的面貌從本質上發生變化,腐敗開始侵蝕原本就非常脆弱的軍隊戰斗力。在長期和平的環境下,軍隊又滋生各種不良風氣,將士逐漸失去了實際作戰的能力。據記載,從山西大同鎮調往東北的部隊,從軍官到士兵多有吸食鴉片煙土之癖;軍服腰帶間經常斜插煙槍一枝,俗稱“雙槍軍”。平壤作戰的清軍,在城南門外開設臨時鴉片煙館數所,供駐屯將士日常享用。甲午戰前,這支經過200多年退化的軍隊一盤散沙,作戰能力低下,已經淪為一群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

由于清軍戰斗力低下,戰時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擴充部隊,企圖以量取勝,這樣又帶來兩個嚴重的后果:第一,由于擴充部隊太多,武器裝備供應跟不上,以致新募士兵,許多人不得不多扛起大馬長矛等原始冷兵器與日軍作戰。據日本參謀本部掌握的情況,當時中國動員的部隊中,只有60%的士兵裝備了近代武器,其他人只能扛著大刀長矛。第二,新募士兵的素質和戰斗技術比老兵更差。更為糟糕的是,由于戰況緊急,新募部隊往往來不及進行必要的臨戰訓練即開赴前線。比如,當時旅順口,清軍守兵12000余人,其中9000多人都是剛剛招募的新兵。成軍沒幾天,就遭遇戰事,這樣的軍隊又怎能打仗。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為了保障戰時彈藥物資搬運和輸送,也雇傭有與日軍軍夫性質類似的民夫。這些民夫出身貧苦,應募民夫實為生活所迫。清軍與民夫之間也僅僅只是簡單的雇傭關系。清軍軍紀敗壞,不堪一擊,遇有戰事即蜂涌而退,與之相隨的民夫自然四散逃命,其作用發揮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制度的落后是致命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制度是決定事物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制度落后有時比器物落后造成的后果更為嚴重。正是有了甲午慘敗,晚清政府才開始認識到兵役制度的重要性。在1894年晚些時候,清政府采納德國人漢納根的建議,仿照西方兵役制度,建立以“常備兵”、“續備兵”、“后備兵”三種兵役為代表的新募兵體制,開練新軍,近代動員的理念從此逐漸傳入中國。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