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是戰略性軍種,在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4日在空軍機關調研時,對空軍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引發了國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與熱議。
香港《信報》認為,原空軍司令許其亮上將,在十八大上成為首位空軍飛行員出身的中央軍委副主席,顯示了空中力量在領導層受重視程度遠超以往。
“空天一體”的內涵究竟如何?“空天一體”的空軍應該是什么樣的?這樣一支空軍又如何做到“攻防兼備”?記者為此專訪了中國空軍王牌試飛員、空軍理論專家徐勇凌。
空天作戰
要求把航空航天作戰平臺融為一體
“空天一體”,指國家空天力量結構與作戰活動,實行航空與航天一體、防空與防天一體。
“從字面上看,空天一體涉及‘空’‘天’兩部分,實際上包括三個層次空間。”徐勇凌解釋說,“地表以上20公里,是近地大氣層,主要作戰平臺是飛機;20到100公里之間,是空氣非常稀薄的臨近空間,或曰亞空間,空氣動力的超高音速飛行器在此飛翔,比飛機快得多;10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了,在這里的是軌道飛行器。”
徐勇凌認為,“空天一體”要求把地球大氣層內外的空間看成一個無縫銜接的整體,是一體化的戰場。因此,空天作戰要求把航空航天作戰平臺,以及部署在地面、直接服務于空天作戰行動的設施,在組織協調上融為一體。
在這個有史以來最遼闊、恢弘的戰場中,飛翔著諸多武器裝備——飛機、飛艇、地對地彈道導彈、人造衛星、航天飛機,還有用于攔截航空器、航天器、彈道導彈的各種導彈、動能武器和激光炮。
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總師李清認為,空天力量獨具“高位優勢”,“在信息獲取方面,站得高望得遠;在打擊陸海目標方面,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對敵進行遠程快速打擊,具有廣泛的任務適應性。”
“大氣層內依舊是主戰場,飛機與導彈負責奪取制空權、快速兵力投送與縱深打擊;太空力量奪取制天權、全球偵察監視,以及整個作戰體系的網絡化鏈接;而在亞空間,高超音速飛行器尚無法相互PK,主要還是用于對敵地面目標,進行遠程快速打擊。”徐勇凌說道。
目前的目標是“用天”
然后爭取“管天”的權力,發射專用衛星
其實,“空天一體”已經不是新概念了。
1959年,美國空軍條令中首次以“航空航天力量”代替“航空力量”,把地球表面以上的整個空間稱為“航空航天空間”,并視為空軍的作戰環境。這之后,美國空軍制定的各項基本原則性理論性文件中,幾乎都使用了“航空航天(aerospace)”一詞,即空天。
徐勇凌向記者透露,許其亮早在本世紀初就提出“空天一體”的空軍發展戰略,并且很快就在空軍上下形成了共識。
2009年,在解放軍空軍成立60周年前夕,時任空軍司令員的許其亮向媒體透露,隨著航空力量與航天力量逐漸融合,“空天一體”作戰正成為軍事強國發動戰爭的基本手段。他指出,控制了空天,就控制了地面和海洋,掌握戰略主動權,中國空軍已確立“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
同年,出自中國軍事戰略學者之手的《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空天一體作戰學》、《空天一體作戰研究》等著作出版。
徐勇凌表示,10年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指導著空軍的發展建設。“從空軍的角度來講,目前的目標是‘用天’,利用太空信息支援,讓天基信息進入“座艙”,加強網絡中心戰能力;然后,慢慢爭取‘管天’的權力,能夠發射自己專用的衛星。”
而接下來的目標,是實現技術上的一體化,主要是空天飛機這樣的一體化平臺。更長遠的,是實現空天力量的一體化融合。(屠晨昕)